和子由四首送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关于和子由四首送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和子由四首送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和子由四首送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和子由四首·送春
苏轼 〔宋代〕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译文
梦中逝去的春光还能追回来吗?我想用作诗吟句留住夕阳的光辉。
饮酒将罢我只想去睡觉,花蜜已经熟了,黄蜂却懒得去采。
芍药花和樱桃花都已凋谢了,我已经心无得失,不把生死荣辱放在心上。
我向你借《法界观》这本书,用其中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却人间一切烦恼。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律诗的格律已经很严,而次韵诗又多一重限制,不易写好。
苏轼诗中的次韵之作竟达三分之一。
有人指责他骋才,搞文字游戏。
其实,艺术本来就是戴着枷锁跳舞,限制越严,表演越自由,越能赢得观众的喝彩。
苏辙的原唱是:春去堂堂不复追,空余草木弄晴晖。
交游归雁行将尽,踪迹鸣鸠懒不飞。
老大未须惊节物,醉狂兼得避危机。
东风虽有经旬在,芳意从今日日非。
这当然不失为一首佳作,抒发了伤春之情,寄托了身世之感。
但与苏轼和诗相比,却略逊一筹。
原唱的首联是惜春,和诗的首联却语意双关,既可说是惜春,又可说是伤时,感伤整个青春的虚度,内涵丰富得多。
出句以反问语气开头,着一可字,表示青春已无可挽回地消逝了,比原唱的陈述句不复追,语气强烈得多。
杜甫《曲江》诗有何用浮名绊此身句,苏轼反用其意,表示欲将诗句绊余晖。
诗名虽也是浮名,但诗人已把功名事业一类浮名排除在外了,也就是我除搜句百无功、更欲题诗满浙东(《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之意。
青年苏轼奋厉有当世志,本以致君尧舜为目的。
但这种雄心壮志早已像春梦一般过去了。
他因同王安石的分歧被迫离开朝廷,无法施展抱负,只好以搜句来消磨时光。
这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可见开头两句就感慨万端,有很多潜台词。
颔联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紧承首联,进一步写自己的心灰意懒。
前句直赋其心灰意懒之情,以惟字加强语气;后句用一亦字,以黄蜂之懒比己之懒。
颈联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是化用杜牧《题禅院》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句意,出句写景,遥接首句的伤春,俱扫尽的俱字说明春色已荡然无存;对句抒情,是酒阑句的进一步发挥,说自己淡泊宁静,泯除机心,不把老病放在心上。
尾联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是进一步抒情,作者想要借《法界观》里的圆融无碍之说洗刷世间之烦恼。
苏辙原唱颔联是比,颈联是赋,对仗平稳。
苏轼和诗中间两联颇富变化,元人方回称其情和景相互交织,虚虚实实,一轻一重,一来一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六)。
此诗尾联上句五仄落脚,下句不作拗救,正是诗律颇宽的表现。
虽然未守诗律,但有神妙流动之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春事的感伤,对于宦海的沉浮,不执着于一时、心灰意懒的感伤。
诗写得含蓄有味,别有深情。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苏轼《和子由四首》中的一首。
苏辙于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春末任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掌书记时,作《次韵刘敏殿丞送春》,苏轼诗就是和这一首的,可称和诗的和诗。
但苏轼《和子由四首》并非与原唱作于同时,因为其中的《首夏官舍即事》有令人却忆湖边事句,湖指杭州西湖,忆字表明作这四首和诗时已不在杭州。
苏轼是熙宁七年八九月间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的,十一月到密州任,苏诗旧注本系此诗于熙宁八年密州任上作,是大体可信的。
以上就是和子由四首送春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7962.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