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该如何赏析,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
关于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该如何赏析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该如何赏析的这些相关资料: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该如何赏析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苏轼 〔宋代〕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
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
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译文
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
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
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
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得罪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次年冬天,黄州大雪盈尺,十二月二日微雪,至二十五日大雪始晴。
下雪期间,苏轼在东坡营造了房屋苏轼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渊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赏析
这首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甚为突兀,直以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
他后来作的《和陶饮酒二十首》序云: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
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
陶渊明好饮酒,自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饮酒二十首》序)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
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正如其《雪堂问潘邠老》所说: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
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意适于游,情寓于望,超世遗物。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而不知是否也会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
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结句吾老矣,寄馀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在深深的忧虑,是梦中了了者。
这首词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胸中自有成熟的构想,故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
从纵的方面看:醉醒连渊明,渊明连躬耕,躬耕连东坡,东坡连及雪堂与周围景物,景物连斜川,最后回应到陶渊明《游斜川》诗之开岁倏五十,吾生行归休,迤逦写来,环环相扣,总不离于本题。
从横的方面看:写周围景物,于所居之东坡则加细,说及一夜至晓的春雨、新晴;对西南诸景则只大略点出泉、溪、亭、丘,似零珠之散,合之则俨然是一幅东坡坐眺图,总归到都是斜川当日景之内,诚亦至今使人想见其处。
以似斜川当日之景,引出对斜川当日之游的向往,对陶《游斜川》诗结尾所云中觞纵遥怀,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当亦冥契于心。
苏轼对付逆境有自己的特殊态度。
他对生活有信心,善于从个人痛苦情绪中解脱出来,很快适应环境,将生活安排得很好,随遇而安。
从这首词里也侧面反映了他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方式:躬耕东坡,自食其力,窃比渊明澹焉忘忧的风节,而且对谪居生活感到适意,怡然自乐,令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
苏轼有时难免有一点衰迟之感,却也留心着局势的变化,注意保存自己,不久神宗皇帝死后,哲宗即位,他又起复,积极从政了。
以上就是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该如何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7816.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