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是什么,他从训诂的功用、训诂的前提、训诂对象、从事训诂的条件、训诂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训诂学思想,指出训诂功能是探寻古道,训诂前提是校勘文字,训诂对象是字义、名物、制度,从事训诂的条件是具备广博知识,训诂方法是因物求则。
关于训诂学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训诂学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训诂学是什么
众所周知学界对训诂学理论体系形成时间一直存在争议。
那么训诂学是什么?著名学者戴震在训诂学上的成就有哪些?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其实,最早对训诂学理论体系作出初步构建的是戴震。
他从训诂的功用、训诂的前提、训诂对象、从事训诂的条件、训诂方法等方面阐述了训诂学思想,指出训诂功能是探寻古道,训诂前提是校勘文字,训诂对象是字义、名物、制度,从事训诂的条件是具备广博知识,训诂方法是因物求则。
戴震构建的训诂学理论体系对训诂学专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戴震主张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亦不尚博览,务为专精。
在文字、音韵、训诂及地理、数学等方面,都以断制精审著称,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
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几部古代算经,经其校订,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
所撰《声类表》、《声韵考》等,将入声及祭、泰、夬、废四韵独立,析古韵为十六部,对古音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为其所提出的故训、音声恒相因、因声而知义等训诂学主张,对于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针对当时对汉儒传注株守笃信的学术倾向,提出志乎闻道的为学宗旨,主张寓义理于考证,在对儒家经典的训诂中去求义理。
训诂学的历史介绍
在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中,第一篇与第三篇分别以释诂释训命名。
在这里,诂与训分立,这表明,在作者心目中,诂与训是释的对象,是作为两个实在对象出现的,并非构成一个术语。
这从《尔雅》十九篇均以释×为命名方式也可以得到证明。
西汉《诗诂训传》中,诂训传三字并立,这是汉代毛亨在继承前人及《尔雅》的基础上所创立的三种训释方式。
诂大致为训解古词古义及其他基本词,训大致是训释连绵词及重言词,传是在诂与训的基础上阐释诗的内在涵义等。
毛亨的诂训传有两个特点,一是诂训传的含义及使用,仍具有词源的特征,二是《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之类名称表明毛亨并未将诂训及传作为一个术语来使用,因此,毛诗中诂训并非连用,而是分用。
东晋,郭璞在《尔雅·序》中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
郭璞又在《尔雅·释诂第一》中第一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
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
传者,传通其义也。
《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犹云诂训者。
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释言》则《释诂》之别。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然则诂训学,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释亲》已下,皆指体而释其别,亦是诂训之义,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在这段话中,孔颖达展示了他的概括历程:由诂训传概括为别名注解构成了一个术语,这是一次对学科认识的质的飞跃。
又由诂训总括其对象: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
最后又加以补充道:故唯言诂训,足总众篇之目。
孔颖达在训诂领域中已初步进入了术语的确定及对象的划分领域中,已由具体的对象初步上升为抽象的概括了。
至此,传统的训诂学观念已形成。
宋代,训诂学得到了很多的革新。
元明时期,训诂学出现了衰退,清朝则是训诂学发展最盛的时候,出现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考据大家,并形成了乾嘉学派。
以上就是训诂学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7363.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