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
关于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的这些相关资料:
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
还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雍正宠臣李卫的?的读者,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雍正皇帝生前,有四个最受其信任的大臣,这就是鄂尔泰、李卫、张廷玉和田文镜。
除了田文镜死于雍正朝外,其余三人都延续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卫最先去世,年仅51岁。
雍正皇帝去世后,把依然活着的三个最信任的大臣,交给了继任的乾隆皇帝,而且还加了特别的叮嘱,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这对乾隆皇帝来说,既是利好,可以让自己很快站稳脚跟;也是压力,因为谁也不想被前朝老臣这样在旁边看着,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当然想要自己亲自培养的班底,这样用起来才顺手。
但这四个人在生前被乾隆皇帝对付的,只有张廷玉一人,另外三个人,都是死后才被乾隆恶心了一番,当然田文镜在雍正时期就死去,乾隆当政时二人也就不存在什么交集了。
我们今天就谈谈李卫,他是怎样的一个官,雍正恩宠他,乾隆是否一样对待他呢?在生前都干了什么,以至于死后还要被乾隆皇帝对付了一番?
其实,出生于1688年2月2日、也就是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一的李卫,这个人并不复杂,出身也简单,是江苏丰县一户富贵人家的后代。
这么说吧,李卫家里有钱,所以和一般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李卫小时候就没有怎么读书,是个典型的公子哥。
李卫长大以后,家里可能觉得老这样无所事事晃着也不是办法,再说了,家里虽然有钱,但上面没有做官的罩着,这钱赚的也有些不踏实就想着让李卫走入仕途,一方面可以让有点事做,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家族一二。
但李卫文化不行啊,当然也就无法通过科举入仕,这难不倒李卫家人,因为当朝的康熙皇帝已经为他们开辟了一条当官的捷径,那就是捐官。
考不上不是?有钱就行,拿钱买官。
说起来,人们印象中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居然是清朝卖官鬻爵的始作俑者。
但康熙也很无奈啊,平定三藩之乱要花钱,抗击沙俄花钱,收复台湾要花钱,灭准噶尔叛乱一样得花钱。
眼看朝廷的银子在战争中流水一样哗啦啦地没有了,康熙能不着急嘛。
着急了就得想办法开源,咋开源呢?康熙盯上了民间的那些土豪老财们的钱袋子,但他又不能抢那些富户人家的钱财,皇帝这样做和绿林盗匪有何区别呢?
于是,康熙皇帝抓住这些财主们急需官府保护的心态,推出了这个捐官的制度。
这个制度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推出了以后,那个火热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清朝的财政问题。
咱们的主人公李卫的家族,就是在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朝廷急需银子平叛的时候,捐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银子,朝廷也投桃报李,给了李卫一个员外郎的虚职。
所谓的员外郎,就是正员之外设置的官位,有钱就可以当,这也是为什么后世许多富豪人家习惯被称为员外的原因。
李卫先是在兵部任员外郎的虚职,不久就于康熙五十八年到户部担任了郎中,算是由虚转实了。
李卫能够很快由虚转实,应该是他在兵部的时候,工作比较出色的原因。
果然,到了户部郎中的实职上,李卫果然干了件前任都不敢干的事情,那就是拿王爷贪污银子一事开刀立威。
作为户部郎中,李卫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银库事务。
来户部不久,李卫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个亲王对于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实际上也就是被亲王自己私吞了。
李卫就好意提醒那个亲王,这样做不合适的。
但一个小小的郎中,那会入亲王的法眼,自然对李卫的话置若罔闻,当了耳旁风。
当然,李卫官微言轻,也治不了亲王的罪,但这并不影响李卫可以叫亲王老老实实住手。
因为,李卫在户部矗立了一个牌子,每当这个亲王多拿,他就上面就写着XXX亲王赢钱,就相当于公开告诉大家,有人贪污了。
这下子好了,把那个不听劝阻的亲王搞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敢贪墨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卫不但有正义感,而且还很有智慧。
此事,被当时还是王爷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注意到了,对李卫处理此事打的印象分很高。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爱新觉罗·玄烨驾崩,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之战中胜出继位,这就是雍正皇帝。
雍正一即位,就把自己看好的李卫给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历练去了,先是在直隶驿传道熟悉了一段,随即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
盐驿道别看品阶不高,但管的可是清朝主要财政来源的盐政。
之所以让李卫去管盐政,和当时清朝财政吃紧与盐政税收流失有关。
盐税是清朝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由于盐业分布的不均衡和地区差价的存在,造成私盐猖獗,自然就是皇家财政收入的锐减。
雍正让李卫去搞盐政,就是看上了他的正直清廉与智慧。
在盐驿道这个位置上,大放异彩的李卫,果然没有让雍正皇帝失望。
李卫到了云南,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整顿盐官,改革盐政,使云南的盐政走上了正轨。
除了正常的收入,仅追缴欠款一项,就高达十一万两,着实让雍正皇帝开心了一把。
随着云南盐业的健康发展,雍正又给李卫加了担子,担任云南布政使兼管云南盐务、铸币事务。
这样,李卫就把治理盐政的成功做法普及到了其它部门,效果非常明显。
在云南做出了突击成绩的李卫,随后被雍正皇帝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相继担任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从以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虚职员外郎,彻底成为一位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
李卫在担任浙江巡抚期间,还兼任着两浙盐政使,可见雍正对李卫在盐政方面的信任度之高。
李卫在浙江期间,重点打击了私盐买卖,毁灭性地除掉了著名的大盐枭沈氏家族。
这个家族不但贩卖私盐很猖獗,而且配有武装船只,连官军都不是他的对手。
李卫到任以后,建立高效有力的缉私队伍,组织力量重点打击沈氏,很快就让这个拥有数百人的大团伙灰飞烟灭,使清朝的盐政收入大幅度增加。
李卫在浙江,还整顿吏治,打击盗贼,破获了著名的江湖大侠甘凤池反清复明案,稳定了江南的局势,深得雍正器重。
当然,李卫并不是只干了这些,对浙江当地的民生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对浙江海塘的维护,是出了很大力气的,效果也不错。
另外,因为李卫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在各级任上离不开文人的帮助,所以他本人对文人很是尊重。
这也表现在他在浙江任上时,上下沟通,花了很大的力气,恢复了因为文字狱而被雍正皇帝禁止的浙江文士的科举考试资格,得到了浙江文人的拥戴。
李卫在任直隶总督时,办理了著名的疏劾步军统领鄂尔奇案。
要知道,鄂尔奇的哥哥鄂尔泰和李卫一样,也是雍正皇帝倚重的四个亲信大臣之一,弹劾他的弟弟,就是和鄂尔泰过不去,实际上李卫、田文镜、鄂尔泰三人之间关系本来就非常微妙,互相弹劾是经常的事情。
但这次经过调查,坐实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的罪名,要不是雍正看在鄂尔泰的面子赦免了他,鄂尔奇难保人头落地。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登场,对李卫同样是加以任用,还兼管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等职务。
在乾隆一朝,李卫只活了三年,但干了两件影响比较大的事情。
一个是审理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池一事上,他秉公处理,坐实了库克的罪状,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肯定,被赐予四团龙补服。
李卫也因此成为被赐四团龙补服的五位汉臣之一,可见,当时的乾隆对李卫也是很信任的。
普及一下,四团龙补服即四团正龙纹补,补服,又称补褂,外褂,因该补服的补子上绣有团龙纹样,即胸前一团,背后一团,左右肩各一团,故名团龙补服,是清朝皇帝对勋臣的最高赏赐。
第二件大事,就是李卫弹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的案件,朱藻被罢官,朱蘅被治罪。
因为太过操劳,李卫旧疾复发,乾隆派遣御医到府诊治。
不幸的是,因为病情太重,太医也无力回天,李卫于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去世,享年51岁。
李卫去世后,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评价还是很高的。
纵观李卫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起于康熙、发迹于雍正,结束于乾隆。
在康熙朝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了雍正朝,则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对雍正的忠诚,获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机遇,也做出了相当瞩目的成就。
在乾隆时期,虽然并没有像雍正时期那样得到完全的重用,但依然是乾隆倚重的重要大臣,死后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那么,在李卫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不存在乾隆皇帝要对付他的问题,虽然是雍正一手提拔的大臣,但对乾隆应该也是忠心耿耿的,乾隆没有必要去对付他。
但,乾隆皇帝也确实对付了李卫一把,那是李卫死后的事情了。
乾隆南巡时,来西湖游玩,进了断桥附近曲院风荷公园内的花神庙。
乾隆这一进来不打紧,里面的布置让乾隆大发脾气,说赶紧把他给我扔出去烧了!
是什么让乾隆这么失态不爽呢?
原来,因为李卫在浙江时期,在这里建了个花神庙,立了李卫和其妻妾的神像,称自己为湖山正神,呵呵,着实有点膨胀了。
李卫把自己称神,但乾隆皇帝不这样想,李卫你有啥了不起的,你做的一切,那都是皇恩浩荡的结果,居然在这里被称神供奉,太过分了,你把我堂堂的皇帝放在什么位置?
乾隆皇帝的谕旨是这样说的: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
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就这样,李卫死后还是被乾隆皇帝对付了一把,自己为自己塑的神像被乾隆皇帝一把火烧了。
但里面还需要神像啊,乾隆命人将其改塑为湖神,后楼的一对男女,即为花神与花后。
太平天国时,神像被毁,光绪年间改为蚕学馆。
所以说,因为塑像这个事情李卫被乾隆对付,应该说不算过分,是李卫自己过分了。
无论如何,李卫从一个靠捐官起家的富二代,一路做到获赐四团龙补服的封疆大吏,其过人之处是无可置疑的。
为人正直、处事机敏,不畏强权,心有百姓,这也是后来拍了那么多以李卫为主角的电视剧的原因,因为故事吸引人,老百姓喜闻乐见。
以上就是李卫作为雍正时期的宠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6809.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