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为六绝句该如何赏析,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关于戏为六绝句该如何赏析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戏为六绝句该如何赏析的这些相关资料:
戏为六绝句该如何赏析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唐代〕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译文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
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苕之上罢了,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
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
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创作背景
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由质朴趋向华彩的转变阶段。
一些胸无定见的后生却走向好古遗近极端,他们寻声逐影,竟要全盘否定六朝文学,并把攻击的目标指向庾信和初唐四杰。
如何评价庾信和四杰,是当时诗坛上论争的焦点所在。
于是,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杜甫创作了《戏为六绝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
……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注:指刘禹锡)为最。
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
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
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
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的作品;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
它所独开的胜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显得情味盎然,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
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
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表现出完整的艺术见解。
在中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著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
《六绝句》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
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
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
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
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
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
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
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
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
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
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
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
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杜甫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
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第四首诗继续第三首诗意,对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现象的批评,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著。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
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
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
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
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
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
因为《楚辞》的精彩绝艳,它才会成为千古诗人尊崇的典范,由六朝而上一直追溯到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而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
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
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
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
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
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
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
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
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
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
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
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是无所不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
这话有好几层意思:只有无所不师,才能兼取众长;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不限于一家,虽然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诗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第一层意思。
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这是第二层意思。
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的地方,这是第三层意思。
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创作出诗人自己的佳句,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
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
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
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
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就是戏为六绝句该如何赏析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616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