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作为一个战国小国,一方面,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过“刚极易折,强极则辱”的观点,也即太过刚强,反而容易被折断,太过强大,反而容易受辱。
关于卫国作为一个战国小国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卫国作为一个战国小国的这些相关资料:
卫国作为一个战国小国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并非只有以上七个强国,彼时,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
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
当然,对于以上这些诸侯国,基本上都在战国时期被消灭了。
比如齐国消灭宋国,韩国消灭郑国,楚国消灭鲁国、越国等。
与此相对应的是,卫国在以上诸侯国,虽然实力非常弱小,却能够在战国时期苦苦支撑,直到秦朝时期才正式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在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诸侯国被战国七雄陆续消灭的背景下,弱小的卫国之所以能够苦苦支撑,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过刚极易折,强极则辱的观点,也即太过刚强,反而容易被折断,太过强大,反而容易受辱。
在战国时期,郑国实力强于卫国,但是,其疆域遭到旁边韩国的觊觎,所以最终被韩国吞并。
至于宋国,一度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又一强国,结果魏国、楚国、齐国三大强国联合消灭了宋国。
与此相对应的是,弱小反而保护了卫国,促使其战国时期没有遭到周边强国的注意。
二
另一方面,对于弱小的魏国,相继选择成为魏国和秦国这两大强国的附庸,也是其能够独善其身的重要原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附庸指附属于诸侯大国的小国。
《礼记·王制》: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在战国前期和中期,卫国选择成为魏国的附庸。
众所周知,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而迅速崛起,成为当时可以压制秦国、齐国、楚国等强国的中原霸主。
基于此,在魏国的庇护下,地处中原之地的卫国虽然没有完全远离战火,但是,只要魏国不被消灭,卫国就能够继续苦撑之下。
三
同时,为了表明自己臣服于魏国的决心,卫成侯十六年(前356年),卫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在此之前,卫国君主往往称公,比如卫武公、卫庄公、卫桓公等。
到了战国后期,卫国只剩下濮阳等城池,而卫侯更是贬号为君。
彼时,武安君、平原君、信陵君等诸侯国大臣的封号。
对于卫国君主来说,选择贬号为君,显然是为了生存,选择连诸侯国的名分都不要了。
根据《战国策》、《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241年,秦国夺取魏国的东部领土,设立东郡,废掉卫元君,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卫角为君,史称卫君角。
也即在战国后期,卫国选择依附于强大的秦国。
四
最后,对于秦国来说,之所以没有顺手消灭卫国,不仅是卫国主动臣服的态度,也可能和卫国的人才帮助了自己存在一定的关系。
卫成侯十一年(前361年),卫公孙鞅(即商鞅)入秦。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走向强大,乃至于消灭山东六国,并建立秦国。
由此,对于秦国来说,商鞅的功劳是难以度量,而商鞅原本名为公孙鞅,是卫国顿丘(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
除了商鞅,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也是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虽然吕不韦和商鞅最后都不得善终,但是,这两位人才确实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功臣。
综上,实力强于卫国的宋国、鲁国、郑国、越国、巴国、蜀国、中山国等诸侯国,在战国时期相继倒下,而弱小的卫国反而苦苦支撑到秦二世在位时才彻底灭灭亡。
以上就是卫国作为一个战国小国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5521.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