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送魏大从军 送魏大从军是一首什么体裁诗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8-24 12:30 阅读

  送魏大从军的作者是谁,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关于送魏大从军的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送魏大从军的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送魏大从军的作者是谁

送魏大从军的作者是谁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唐代〕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赏析

  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令人震撼,借此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

  首句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

  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并希望友人像多功的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

  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

  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

  它们组成了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

  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

  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

  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

  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

  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武则天当政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唐睿宗年号,685—688年)前后。

  以上就是送魏大从军的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502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