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8-15 22:06 阅读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没有七窍的包子,所以称其为“浑沌”,到后来才改名为“馄饨”的。

  关于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的这些相关资料: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古代的统治者一直注重农业发展,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到了唐朝,小麦已经逐渐取代粟米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流食物。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

  馄饨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面食,西汉文人扬雄曾在著作《方言》中写道:饼谓之饨饼谓之托,或谓之馄。

  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没有七窍的包子,所以称其为浑沌,到后来才改名为馄饨的。

  在唐朝之前,馄饨与水饺的称呼并无任何区别,直到唐朝,两者的称呼才正式区分开来。

  现如今,馄饨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先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煮熟即可。

  那么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呢?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有这样一段详细记载:刘禹锡煮樗根馄饨法:立秋前后,谓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大两,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大,清水煮。

  说的是在立秋前后,百姓们比较容易发生痢疾以及腰痛之病,所以刘禹锡就根据樗根(香者名椿,臭者名樗。

  山樗名栲、虎目树、大眼桐。

   气味 (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

   主治 小儿疳疾。

  )的药用价值,将其捣碎后,与面混合捏成馄饨,大小要如同皂荚子一样,用清水煮熟食用。

  此外,在唐朝,还有一种最出名的馄饨,那就是二十四气馄饨。

  根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的记载,这种馄饨最常出现的场景是在烧尾宴上,它主要采用了二十四种蔬菜以及二十四种花色包法,并且还会按照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来摆盘: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不仅如此,唐朝在煮完馄饨之后,只需要过滤掉汤中的油脂,完全可以用来煮茶。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云: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

  最后,照例再给大家附上一首关于馄饨的诗词,宋代·陈著《次韵前人食素馄饨》:庖手馄饨匪一朝,馔素多品此为高。

  薄施豆腻佐皮软,省著椒香防乳消。

  汤饼粗堪相伯仲,肉包那敢奏功劳。

  还方谨勿传方去,要使安贫无妄饕。

  以上就是馄饨这种传统面食在古代究竟是怎么制作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38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