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古人一天吃两顿,”是现如今我们常说的有关一日三餐的要求,不过在古时候,却只有“两餐制”的说法,早餐称“朝食”,即“饔”;晚餐称“食”,即“飧”。
关于都说古人一天吃两顿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都说古人一天吃两顿的这些相关资料:
都说古人一天吃两顿
还不知道:古人吃饭的读者,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人一天只吃两顿饭?别太天真了,老祖宗从不会在吃饭上亏待自己。
早饭吃好,中饭吃饱,晚饭吃少。
是现如今我们常说的有关一日三餐的要求,不过在古时候,却只有两餐制的说法,早餐称朝食,即饔;晚餐称食,即飧。
《孟子·滕文公》中说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东汉经学家赵岐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
不过汉代以后,一日三餐或四餐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已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在汉代时称寒具,到了唐代,早饭便有了点心之称,发展至现代,早饭也可称早点,与中饭、晚饭有着不小区别。
民以食为天,秦汉以前是因为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因此两餐制十分明显,若是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就会被认为一种越礼的行为,或是特别的犒赏。
但人能在吃饭上亏待自己吗?并不能,因此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文化。
商朝年间的伊尹是中华厨祖,以鼎调羹,调和五味,这不仅是伊伊的治国理念,还是伊伊对美食的追求,像现如今说的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3500多年前的人就已经考虑到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所涉及的内容广泛,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而在《诗经》中,不仅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还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虽然是庭院点缀水景的佳品,但它也是可以吃的,全草均可人药,唐代药学家苏敬修撰《唐本草》时,写道: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
在江南一带,人们就喜欢用荇菜加鱼肉煮羹,味道真是好极了。
另外,《诗经·小雅·瓤叶》中写有:蟠蟠瓤叶,采之亨之。
意思是把葫芦叶子摘下来做菜,也会将嫩葫芦和肉做羹,或者是蜜煎做成果脯,匏则是古代对球体葫芦的称呼,而葫芦最广泛的用法便是从中间剖成两半做水瓢,可谓是物尽其用。
在《诗经·湛露》中则有:湛湛露斯,在彼枸杞。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时至今日,保温杯里泡枸杞,依然被认为是养生、养颜的吃法。
《诗经》中所讲到的蔬果有很多,从中也可分析数千年前,古人都在吃些什么。
而据《晋书·张翰传》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便是成语莼羹鲈脍的由来,莼菜羹、鲈鱼脍味道鲜美,从西晋传到了北宋,让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感叹道: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
值得一提的是,现如今,莼菜已成珍贵的野生水生蔬菜,被列入了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但说到吃鱼,古代人就有很多话说了,就连秦始皇对吃鱼都情有独钟,因此诞生了鱼丸。
而在《礼记》中讲到了濡鱼,这是先秦时期的一道名菜,此时人们已经吃上了鱼子酱;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里面则讲到了蜜炖煎鱼的做法,这鱼便是我们常见的鲫鱼。
鲈鱼则与黄河鲤鱼、鳜鱼及黑龙江兴凯湖大白鱼并列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虽然铁锅一直到北宋才出现,但中国人能在吃的上面将就吗?并不能,即使是平常百姓,也能把简单的食材做出许多花样,以保食欲。
最后,《论语》中讲到不时不食,即古人们在饮食上讲究顺应天时,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
虽然古代一二餐广为流传,但这二餐其实不过指的是正餐,吃点下酒菜也就不算做在内了。
以上就是都说古人一天吃两顿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2870.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