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书事的作者是谁,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关于病中书事的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病中书事的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病中书事的作者是谁
病中书事
李煜 〔五代〕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译文
病中闲坐户外阵清风吹来,只觉得神清气爽,香气袭人,突然感到病体轻松了许多,不禁思绪万千,任其驰思。
明月高照,静居典雅,只有捣药的声音咚咚作响;小门紧锁,深院幽静,只有小鸟时时飞来与人亲近。
久病难愈,懒得再听御医的诊断;身边的小婢搀扶着自己散步,可又感觉疲劳。
多亏我自己懂得了不少佛教道理,才获得了许多生活情趣,不然尘世的烦恼会从各方面侵来,使人陷入愁江苦海。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唐后主李煜在生病期间所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根据内容推断,当与《病中感怀》作于同时。
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李煜入宋之后。
史载金陵城破,李煜被俘,押解到宋朝的京城汴梁。
宋太祖因他此前数次拒绝入宋的诏命,在安置之时,封他为违命侯。
他的居所,门外有人看守,若未请得朝廷允许,来人不得入内。
他的生活,虽然也有宋朝的资费供奉,侍女的照料,但毕竟是囚徒,与过去在金陵是完全不可以相比的。
这封号的居辱,这行动的监禁,这生活的清苦,还有多病的身体,自然都使李煜深感痛苦,但是,最为刻骨铭心的痛苦还是亡国之恨,思乡之情。
他曾有信写给在金陵的旧时宫人,说是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默记》卷下),可知其悲惨的心境。
然而,日子虽然难过,还得要继续;要继续,就得要有精神的支撑与安慰。
那么,李煜寻找支撑与安慰的就是佛教。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他从佛教中寻求生命的慰藉和生活的支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来抒写作者病中的感受。
首联描写焚香坐禅的情景,中间两联写凄凉与孤寂的生活情景,尾联自己对佛理的感悟。
全诗运用逆挽的手法,从细微处入手,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此诗首联所描写的是焚香坐禅的情景。
诗人安坐一室,焚香供佛,回念所遭遇的种种,默思佛祖的教训。
清香四散,意念渐渐入冥,心境渐渐平静,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必然承受,就不须怨天尤人而哀苦无已。
诗以病身与道情相对,说是病越重,修道之心就越诚恳;而修道之心越诚恳,感悟的佛理就越重深。
这是一层意思。
而病不仅是指生理之疾,更有经历遭遇带给人的心理以及精神的创伤,故用一身字总括。
佛教以苦为生命的本义,于是苦也就不成其为苦,受苦正是修行的途径之一,劝导信徒承受现世而寄望于来世。
因此,诗人焚香敬佛的修行方法就是思自任,所体悟的佛理就是病身坚固道情深。
这是又一层意思。
这两句若从逻辑顺序讲,应该是宴坐清香思自任,病身坚固道情深。
诗人先说后,再说前,将事情发展的顺序倒过来,正是为了强调此时的觉僭。
文章家将这种写法称为逆挽。
诗的中间两联写生活情景,一片凄凉与孤寂。
夜间,清冷的月光照着空庭,四周静静,唯有捣药的声音,持续而单调地在院中回响,向院中人提示着无边的落寞。
不仅夜间如此,白天也一样。
主人无访客,院门紧闭,堂庑深深,除了鸟叫,不闻人声。
偶尔有医生前来诊病,也不过说些不切病情的废话,除了加重慵懒的心情,并无治疗的功效。
身体日渐衰弱,扶着小婢起来走走,却深感力不能至,脚步难移。
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不能不回想当年,而所有的回想都是痛苦,更令眼前的情景有不堪的残忍。
于是诗人回转过来向自己道庆幸:若不是有佛祖的指引,若不是有佛理的开导,那人生的烦恼将会不由途径地涌来将自己包裹,将会铺天盖地地扑来将自己淹没,生活当无法继续。
这种自我开释,在诗人或许有一时的宽解,通篇读来,读者仍然会感到内在的悲哀。
尾联回应首联的修行之事,用知气味写此刻对于佛理的感悟,上承病身坚固道情深。
因此可知道情深的二层意思中,重在后者,不是说自己的修行已经达到的境界,而是指佛理本身的深刻。
同修佛教的白居易有诗曰: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闲吟》)可以帮助李煜所说的道情。
诗人在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两句中点明,生活全靠在佛法中寻找乐趣,否则早就被万般烦恼吞噬了。
这首诗中有庸医小婢,还有清风、明月、飞鸟等具体的事物,可使读者通过感知这些人物和景物体会到诗人的内心感受。
此诗与《病中感怀》内容相似,皆描写病中感受,但此诗宗教情怀更浓。
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首诗侧重抒怀,抒发病中情怀;这首诗侧重叙事,叙写病重的诸琐事,诗里所写之事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上就是病中书事的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0065.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