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19 02:56 阅读

  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

  关于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

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

  题金楼子后

  李煜 〔五代〕

  梁元帝谓: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

  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

  后西魏破江陵,帝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尽今夜矣。

  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

  诗以慨之。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译文

  梁元帝曾说,王粲在荆州为刘表效命时作了数十篇文章,后来荆州被攻破,王粲便将自己的文章全部烧毁,仅留了一篇。

  当时的文人名士看到后都称赞写得好,但是遗憾不能看到全貌。

  后来都城江陵被西魏宇文泰带兵攻陷,梁元帝也将自己所藏的书全部焚毁,说:文王、武王的治国修身之道,到今夜完全消失了。

  为什么与荆州沦陷时焚毁书籍的事情如出一辙啊。

  于是作诗表示感慨。

  王粲和梁元帝十分爱惜自己收藏的书籍,但在自己所在的城池被攻陷以后,却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珍藏。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未赶尽杀绝,才能使那些残留的诗文保存到今天。

  创作背景

  这是李煜读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后题写其书后的一首诗。

  据诗前小序,李煜《金楼子》后,对读《金楼子》所述的焚书事件深有感慨,便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见于宋代无名氏的《枫窗小牍》,云:余尝见内库书《金楼子》有李后主手题曰:梁元帝谓王仲宣……可见,《枫窗小牍》作者曾在皇家书库见过梁元帝的《金楼子》,而此书正是赵匡胤从南唐那里掠夺来的,显然曾为李煜所有。

  据此,此诗当作于李煜入宋之前,也可能是即位之前所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写于梁元帝萧绎所撰的《金楼子》书页之上,主要内容是抒发对梁元帝萧绎焚书之事的感慨。

  不过诗中所言焚书的史事是两起,这两起历史事件却不是一回事。

  焚书之事,历来最为士人所痛心。

  书是人类经验认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储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沿袭的重要载体是属于人类的财富。

  焚书之事并不始于秦始皇,焚书之事在秦之后也屡屡有之。

  不过,秦始皇的焚书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焚书事件,以至于遮掩了其他的焚书之事。

  如果就书籍而言,秦始皇的焚书所造成的损失却未必大于梁元帝萧绎的焚书。

  秦始皇焚书影响之大,一是由于是统一政权所采取的大规模行动,地域之广,涉及的人群之多,与此前的六国焚书相比,影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二是秦始皇的焚书是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实行,若有违抗,国家就有严厉的惩处,充分表现了专制政权的粗暴与专横。

  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却并非是尽焚其书,而是有选择性的焚书。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为了钳制士人的政治批评,确定皇帝别黑白而定一尊的绝对权威,李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曰:可。

  这段文字说得很清楚,在这一次禁焚书籍的政治举措中,有实际的生活功用的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被禁焚之列,有关社会治理的法令之书也不在被禁焚之列,被禁被焚的是那些会启示人的思想、带动人的思考的书籍,一是史书,二是战国以来的以儒学典籍为首的诸子之书。

  而这两类书籍的被焚也规定了范围:史书中要焚毁的是非秦国的历史之书,也就是说,只许保留秦的记忆,借此以构建秦之统一天下的历史合理性;诸子之书则禁止在民间流传。

  朝廷中的博士之官要备皇帝的顾问,要参与政治的决策,仍然需要广泛的知识,故皇家图书馆中收藏的《诗》、《书》、百家语不在禁焚之列。

  因此,秦始皇的焚书是为了在民间实行禁学而愚民的政策,行为虽严酷,焚毁的书籍种类与范围都是有限的。

  梁元帝萧绎的焚书就不同了。

  萧绎自幼好学,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甚至在患眼疾时也是如此。

  他在一眼失明之后,不便执卷而读,就安排了专人为他朗读,以代自读。

  而且是每晚五人轮流值班,通宵达旦,诵读不歇。

  萧绎涉猎甚广,颇以学问自许,曾言: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南史》卷八)又在《金楼子序》中说:窃重管夷吾之雅谈,诸葛孔明之宏论,足以言人世,足以陈政术,窃有慕焉。

  他以管仲、诸葛亮为期许,自信有治国平天下之才,而将书籍视为知识与智慧的宝库。

  因为爱书,故收藏丰富。

  萧绎在江陵藏书之多,有十四万卷之巨。

  这里有他的收藏,还有从金陵运来的历代皇家藏书,不仅是经、史、子、集俱全,儒、道释、仙兼备,而且多是珍本。

  这十四万卷图书是自秦汉以来数百年的精神财富又历尽战乱之后的珍藏。

  当西魏攻破江陵之夕,萧绎将这批珍藏一炬焚之,又将自己的佩剑在柱上砍折,自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不将珍藏留于敌人,在萧绎,这是血与泪的共泣,是悲与愤的并发。

  但看他焚书与折剑,有用则珍藏,无用则焚毁,十四万卷历代珍藏与一把佩剑一样,都不过是他个人的私产。

  萧绎虽然爱书,却并不尊重文化知识的历史公有性。

  这样的焚书,对文化传承带来的破坏就要远胜于秦始皇的焚书。

  李煜此诗正是着眼于萧绎与秦始皇两件焚书事件的区别而发表感慨。

  前二句以书卷的华丽装饰与火烧对比,说萧绎曾有感于荆州焚书而使王粲作品仅存一篇,但是当他自己焚书之时,却连王粲仅存的一篇也一同焚毁了。

  这是以沉重的感慨来印证序文中两次出现的尽焚其书。

  后二句说即使酷烈的秦始皇,当年也是有选择性的焚书,民间书籍虽然无存,宫廷典籍尚可流传,因此后人才有可能读到遗篇。

  相比于萧绎行为的绝对与自私,秦始皇的焚书可以说是网开一面,对书籍的文化价值有手下留情之意。

  这层意思以反问出之,与前二句写萧绎事不仅有对比的效果,也加强了语气,对萧绎之举深感痛心。

  古人素来有谶语一说,即本来是偶尔言之的事情,最后却成了事实,仿佛冥冥之中有命运之神在聆听与拨弄,人则不幸而言中。

  李煜就萧绎焚书而作的历史批评,表达了他对书籍价值的认识与珍惜,也见出他有超越一己之私的历史识见。

  可是当北宋攻破金陵城池之际,他却将南唐三代君主所收藏的典籍字画同样付于火烛,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因此而具有谶语的意味。

  以上就是题金楼子后的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00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