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16 07:01 阅读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关于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

  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

  陆游 〔宋代〕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译文

  看尽江、湖、河、海,阅过千万山峰。

  小小的云梦泽薮,哪里会芥蒂在胸?

  借得一点天真,请来了西塞山前的月亮;与我一齐倾听东林寺的钟声。

  没有想到我今天能够再次故地重游,老僧却记得八年前相逢的情景。

  我敞开窗儿睡了,是谁把我惊醒?原来远处的村野,还有水碓夜舂。

  创作背景

  陆游在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路过九江,曾游历庐山,并住宿在东林寺。

  公元1178年(淳熙五年)正月,宋孝宗召陆游东归,二月诗人离开成都,顺江东下,秋天到达京城临安。

  这首诗写于六月东归过九江时。

  赏析

  首联以议论入诗。

  颔联写邀月闻钟,涤除尘虑,表现对游宦的厌倦。

  颈联用转折含蓄的笔法,写与老僧的话旧,表现出诗人对东林寺的深厚感情。

  尾联写山寺熟睡和野碓夜舂,点明题旨。

  看尽江湖千万峰,不嫌云梦芥吾胸。

  诗的起势突兀,好似千里归来,有说不尽的心意。

  事实也是如此。

  诗人由临安到夔州,再由夔州到南郑,然后调往成都府,又在蜀州、嘉州任官。

  最后顺江东下,来到九江。

  他宦游八年,不仅阅尽巴山蜀水;就是汉中、云栈、剑阁,也无不跋涉;至于长江、汉水,浩渺的洞庭湖也尽在游赏之中。

  诗人行程万里,真可以说是看尽江湖,阅尽了千万峰。

  陆游的不嫌云梦芥吾胸句,既用了司马相如的句意,也含有苏轼诗句的意思。

  这句是说,云梦虽大,对于一个看尽江湖千万峰的人来说,它岂能梗塞在我的心中,言外之意,云梦在我心目中也不过是小小的水泽罢了,既能容纳它,也能忘却它;至于宦海沉浮,人间的恩怨,更算不得什么。

  这首诗以议论开始,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行程,抒发了胸臆,表现出一种旷达的情怀。

  戏招西塞山前月,来听东林寺里钟,再次表现了诗人豪放豁达的胸怀。

  这本是写实之笔。

  诗人留宿在东林寺,眼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耳听着寺里悠扬的钟声,这境界确实很清幽,但不免又想起一段往事。

  那是乾道六年八月中秋节。

  诗人曾记述过当时的月景:空江万顷,月如紫金盘,自水中涌出,平生无此中秋也。

  (《入蜀记》)这优美的中秋夜景,是诗人人蜀途经西塞山,在大江对岸留宿时所见到的。

  自此以后,那如紫金盘的明月似乎一直伴随着自己,今日在庐山脚下,又看到她,何不邀来共听古寺钟声。

  月下闻钟,当然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诗人对钟声那样感兴趣。

  但用佛教的说法,寺院的钟声可以发人深省。

  这两句诗写得洒脱而含蓄,反映诗人对幽静的东林寺的喜爱。

  远客岂知今再到,老僧能记昔相逢。

  远客是诗人自谓。

  诗人没想到今日又旧地重游,真是喜出望外,而且老僧还曾记得昔日相逢的情景。

  这两句虽似浅近,但含意丰富,从中可见诗人倦于仕途,委心任运的思想。

  虚窗熟睡谁惊觉?野碓无人夜自舂。

  从这句透露出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虚窗指敞窗,敞窗入睡,而且睡得很熟,说明诗人心情坦然,忘怀一切。

  谁惊觉的谁字不仅指人,也包括各种声音。

  虚窗熟睡点明题旨,全篇诗意尽蕴含其中。

  结句以野碓夜春的田园生活把诗人沉寂的心带进一个新的境界。

  从全诗来看,首联以议论入诗,这是宋人常用手法。

  此诗意境高旷超脱,得庄生委心任运之旨至于野碓无人夜自舂,虽说是化用唐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句法,但别出新意。

  前者写静,后者写动,各有千秋。

  以上就是六月十四日宿东林寺的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94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