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作者是谁,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关于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作者是谁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宋代〕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译文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
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赏析
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达无疑。
7月16日夜晚,长安南山头,诗人登高远望,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词的上片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
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应,应该。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创作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
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
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
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
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以上就是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的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9186.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