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 阿房宫赋一二段原文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10 11:41 阅读

  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关于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

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

  阿房宫赋

  杜牧 〔唐代〕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其 一作:不知乎;西东 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赏析

  《阿房宫赋》被选入《古文观止》卷七,编选者指出这篇作品为隋广(隋炀帝)、叔宝(陈后主)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很有见地;但由于对杜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态度缺乏了解,还未能准确地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这篇作品的思想意义。

  此赋运用典型化的艺术手法,在不长的篇幅中,将宫殿建筑之恢弘壮观,后宫之充盈娇美,宝藏之珍贵丰奢,表现得层次分明而具体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统治不能久远,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爱的结论,为当时最高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警示。

  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内容结构上看,此赋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这12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笔力千钧。

  接下来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骊山北构而西折四句,写阿房宫是依着山势、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以下由写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自然地过渡到写阿房宫的建筑特点。

  其中实写了楼阁、廊檐,描绘得细致入微;虚写了长桥、复道,想像得神奇瑰丽。

  然后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现象,陪衬出它的宏大宽广。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先写妃嫔的由来,说明是六王毕,四海一的结果,照应篇首。

  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六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

  镜如明星,鬟如绿云,弃脂涨渭水,焚椒兰成烟雾。

  这些生动的描写,既表现了宫女命运的悲惨,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燕赵之收藏以下,由写人的被欺辱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在这里,原来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块、铁锅一样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写转为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发出感叹,对比人心事理,指出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进而质问道: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经过重重铺垫,笔锋一转,让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骄固的统治者进行较量,结果阿房宫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这是说人同此心,但继之而来的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却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以下数句尤其精彩: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紧承嗟乎以下各句而来的。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

  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然后用使字领起,摆出一系列罪证。

  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证是不胜枚举的。

  文学创作的特点在于通过个别表现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从各方面罗列罪证。

  作者写的是《阿房宫赋》,即从阿房宫着笔,就前半篇的叙写作出了逻辑的推演。

  一连串用准确的比喻构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现了秦与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一乐一苦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

  一句句喷薄而出、层层推进,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将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全盘托出。

  再用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从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终于埋葬了统治者。

  而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作者写《阿房宫赋》,其目的是给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为了丰富历史教训的内容,从六王毕,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写秦又不忘六国。

  就章法说,以秦为主,以六国为宾;就思想意义说,以六国为秦的前车之鉴。

  阿房宫中的无数美人,乃是六国的妃嫔;阿房宫中的无数珍宝,又是六国取掠其人的长期积累。

  六国一旦灭亡,则美人辇来于秦,珍宝输来其间;那么,秦一旦蹈六国的覆辙,又将怎样呢?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的统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难道会有什么更好的结局吗?写到这里,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接下去,还不肯正面说破,却以无限感慨揭示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既指出六国与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爱其人,就不会亡。

  这才将笔锋转向后人──主要是当时的统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行文至此,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成功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意图。

  结句更有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结尾的一段议论也是有所借鉴的。

  《汉书》卷七十五载京房对汉元帝说: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周幽王、周厉王)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

  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通鉴·唐纪·贞观十一年》所载马周的议论也与此相类似: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

  

  不难看出,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议论,是和京房、马周的议论一脉相承的。

  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却不肯引以为鉴,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辙,就只能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复笑后人,这的确是可悲的。

  从艺术手法上,此赋运用了以下手法。

  创作背景

  《阿房宫赋》写于公元825年(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二十三岁。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

  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

  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

  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通鉴》卷二四三)。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

  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以上就是阿房宫赋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84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