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是什么,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关于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是什么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明代〕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译文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
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鉴赏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
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
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
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
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
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
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
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
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
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
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明代开国未久之际。
作者生当元末明初,饱尝战乱之苦。
当时诗人正应征参加《元史》的修撰,怀抱理想,要为国家作一番事业。
当他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之际,随着江水波涛的起伏,思潮起伏,有感而作。
以上就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原文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8387.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