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该如何理解,波滔天,尧咨嗟。
关于公无渡河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公无渡河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公无渡河该如何理解
公无渡河
李白 〔唐代〕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译文
黄河之水从西而来,它决开昆仑,咆哮万里,冲击着龙门。
尧帝曾经为这滔天的洪水,发出过慨叹。
大禹也为治理这泛滥百川的沮天洪水,不顾幼儿的啼哭,毅然别家出走。
在治水的日子里,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勤劳为公。
这才治住了洪水,使天下人民恢复了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虽然消除了水害,但是留下了风沙的祸患。
古时有一个狂夫,他披头散发大清早便冲出门去,要徒步渡河。
别人只是在一旁看热闹,只有他的妻子前去阻止他,在后面喊着要他不要渡河,可是他偏要向河里跳。
猛虎虽可缚,大河却不可渡,这位狂夫果然被水所溺,其尸首随波逐流,漂至大海。
被那白齿如山的长鲸所吞食。
其妻弹着箜篌唱着悲歌,可惜她的丈失再也回不来了。
鉴赏
李白的这首《公无渡河》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诗中以突兀惊呼之语,写它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随即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
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
波滔天,尧咨嗟!滔天巨浪吞噬了无数生民,茫茫荒古,顿时充斥了帝尧放勋的浩然叹息:因为诗中用的是三言短句,这叹息之音,听来便愈加激切。
于是,大禹出现了。
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本可以激发诗人的许多奇思。
但此节重在描述黄河,故诗中仅以大禹理百川四句带过,以表现桀骜狂暴的洪水在这位英雄脚下的驯服。
然而,在杀湍堙洪水的近景上,诗人添了几声大禹之子儿啼,儿啼不归家,寥寥五个字就使一位为公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风貌,由此跃然纸上。
黄河的荒古之害从此驱除,但它的浪波在汹涌归道之际,却在两岸留下了茫然风沙! 以上一节从荒古的河害,写到滔天洪水的平治。
不仅展现了黄河那西决昆仑、东触龙门的雄奇之境,更让读者从它 波滔天的历史危害中,领略了它所独具的狂暴肆虐之性。
为下文作足了铺垫。
而今,那白发之叟,竟想凭河(涉水渡河)而渡,难道就不怕被它吞没?
诗之后一节,正以极大的困惑,向悲剧主人公发出了呼喊: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这呼喊仿佛是狂夫之妻的陡然惊呼!因为诗人紧接狂夫临流之后,就急速推出了那位旁人不惜妻止之的深情妻子。
于是,全诗的情景发生了惊人的突变:在轰然震荡的浪涛声中,诗人自身隐去了,眼前只留下了一位悲恸而歌的蓬发妇人:虎可搏,河难凭。
公果溺死流海湄(水边)。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诗中以夸张的笔墨,痛歌狂叟的溺死浪波,终于作了巨若 雪山的鲸齿冤魂。
这景象是恐怖的。
何况又从援箜篌而歌 的狂夫之妻的恸哭声中写来,更觉有一种天旋地转、恻怛号泣之悲。
那公乎!公乎的呼叫,声声震颤在读者耳边,实在令人不忍卒听。
结尾诗人陡变双行体为单行,似乎被悲愤笼罩,无以复言,便掷笔而叹:箜篌所悲竟不还!全诗就这样结束了。
黄河的裂岸涛浪却还在汹涌, 狂夫之妻的恻怛号泣还压过浪波,在长天下回荡!
从诗中对黄河的描述看,它那狂暴肆虐、滔天害民之形,似乎颇有象征意味;至于白齿若雪山的长鲸,似乎更是另有所指。
倘说它是对猖獗河北的安史之乱的隐喻(如《北上行》一诗,即以奔鲸夹黄河喻安禄山之乱军),那么临流凭河的披发之叟又喻指谁?或者这只是一首抒写《公无渡河》本事的悲歌,并无其它寄寓之情? 可以肯定:古歌中白首狂夫的渡河故事,经过李白的再创造,带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
那位狂而痴的披发之叟,似乎正苦苦地追求着什么。
其中未尝没有诗人执着追求理想的影子在中。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作年难以考证。
大多数人认为此诗作于安禄山反叛前,李白去幽州(北京)自费侦探的时候。
也有人认为可能写在永王李璘被平叛以后,当永王使韦子春带着五百两黄金来三请李白下山的时候。
以上就是公无渡河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8270.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