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该如何理解,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关于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该如何理解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宋代〕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译文
望向天边,潮水好似覆盖半个天空的白色鸥鹭一样铺天盖地而来。
片刻之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地动山摇的波涛声,之间横截江面的波峰如千军万马驱赶着白色的山峰而来。
江潮汹涌翻滚,如勇士激战不休。
吴地青年朝朝暮暮与水为戏,对此简直就像是平常一样,吴儿又怎么会害怕着蛟龙一样翻滚的波涛。
弄潮儿在波涛中如履平地,看那红旗翻飞,他们如同锦鳞出水,鱼跃水面,踏着浪花起舞。
任凭何人,面对怒潮汹涌如巨鲸吐水一般的潮水,吴越王用箭矢射向潮水不过是人间的一场儿戏。
连天的怒潮最终也力倦难治,缓缓东归。
常言道,伍子胥用属镂自刎化为潮神遗恨千古自是因为功名误了千古英雄。
这警示白白便宜了范蠡与西施漫游五湖,一叶小舟悠然自得地欣赏云蒸霞蔚的湖上景色。
注释
赏析
上片着力描绘钱塘江秋潮雄伟壮观的景象,从侧面表达了词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首四句写潮来时惊天动地的气势,先写天空飞鸟,继写江面波涛。
开头四句大意说,他正看着半空翱翔的鸥鹭,刹那间便听到如擂动战鼓般轰鸣的波涛声,只见那汹涌的潮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如激战中奔驰的貔虎似的大队勇士势不可挡。
这四句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颇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潮水上涨,如此骇人,似乎无人可以驾驭。
然而,对江上的渔民来说,却又因为司空见惯,不把它当回事儿。
朝又暮以下便写这些弄潮儿嬉戏于潮水中的动人情景。
这种场面旁观者惊心动魄,这些勇士们却自由自在,在潮水中踏着浪花欢腾舞蹈,红旗飞扬,人像鱼儿在波涛中跳跃出没,极为精彩壮观。
上片写闻名遐迩的钱塘江上潮的情景,曲尽其妙,充分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和力,同时又讴歌了与大自然搏斗的人,表现了对勇敢的蔑视狂风巨浪的人的赞赏,既赋物以言情。
上片词的意境已经够开阔了,但稼轩不仅是伟大的词人,而且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因此,此词的艺术境界也远不止此,面对万里长鲸吞吐般浩大的潮水,词人思绪万千,他想起后梁钱武肃王命令数百名弓弩手用箭射潮头,企图阻止潮水前进,情同玩笑,所以说人间儿戏千弩,其结果便是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这两句说,那滔滔的潮水尽力流泻并不懂得什么事,它依旧像白马驾着素车向东方奔去。
堪恨处以下叙述传说中白马素车在潮头之上的伍子胥的遭遇。
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吴王不但不采纳伍子胥的意见,而且赐他属镂剑自杀,当然是遗恨千古。
辛弃疾在这里实际上是以伍子胥自喻,他想到自己光复中原的建议不被朝廷采纳,而且由此引来了恶意的攻击,受到贬谪,无法为国家建功立业,所以下句说功名自误。
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说的是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建议亡国以后的事。
陶朱公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便携带西施乘小舟隐遁于五湖之中。
辛弃疾忆起历史上吴、越之争,联想到眼前国家前途命运不堪设想,所以结尾意境极沉郁,与此词开头的雄大气魄对应来看,就可以看他无时无地不在惦念国事,观潮,看吴儿戏水,本来兴高采烈,但触景伤情,他仍然无法摆脱惆怅、郁闷。
此词或写景,或用典,无不生动自然。
由观潮想到令人痛心的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词人时时刻刻想着国家,他的爱国思想也就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很自然地表达出来。
创作背景
淳熙元年(1174)春,叶衡(字梦钖)由建康留守被召入朝担任右丞相之职,辛弃疾也因叶衡的推荐,当了仓部郎官。
这一年的秋天,辛弃疾赴临安(今杭州),在钱塘江观潮,写了这首词赠给叶衡。
以上就是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8011.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