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 兰溪棹歌配图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05 09:21 阅读

  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关于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

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唐代〕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

  一弯蛾眉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越中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

  兰溪在接连下了三天的春雨后,溪水猛涨,鱼群竟在半夜中涌上了溪头浅滩。

  赏析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秀郎,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挂柳湾,使人想象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

  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

  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

  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而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

  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

  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两句是诗人的视觉感受。

  首句是仰望天空。

  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

  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山色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

  挂字比拟,看字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

  闪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得灵动,跟显生机,使兰溪有胜似仙境之感。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船继续前行,不觉意间已从平缓如镜的水面驶到滩头。

  听到滩声哗哗,诗人才联想到连日春雨,兰溪水涨,滩声听起来也变得更加急骤了。

  在滩声中,似乎时不时听到鱼儿逆水而行时发出的泼刺声,诗人又不禁想到,这该是撒欢的鲤鱼趁着春江涨水,在奔滩而上了。

  南方二三月间桃花开时,每有绵绵春雨。

  这种持续不断的细雨,能使江水上涨,却不会使水色变浑,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镜的描写,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则自无山色镜中看的清澈之景。

  由此可见诗人观察事物描写景物的真切。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来比较黯淡朦胧,这里特意选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觉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间本来比较宁静,这里特意写到鲤鱼上滩的声响,遂使静夜增添了活泼的生命跃动气息。

  实际上,这里所写的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

  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创作背景

  戴叔伦于公元780年公元780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约是在这一期间所作。

  以上就是兰溪棹歌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734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