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的这些相关资料:
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
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很多人熟知的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个开始。
之后,三项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继推出,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带来详细介绍。
第一,建立枢密院制度。
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
三衙掌握着禁军,但是没有调兵和发兵的 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握军队。
这样就使得调 兵权与领兵权各自分离,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对军队的控制。
第二,内外相维。
宋太祖把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但京城驻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个地方,随时可以平定外地叛乱。
而外地的军力联合起来也足以抗衡京城驻军,这就使得内外军 队互相制约,都不能发生变乱。
第三,兵将分离。
采用更戍法,驻屯京城的禁军和驻在外地的 禁军都必须定期调动。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将官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当然也就不能率兵与朝廷对抗了。
为了消除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宋太祖采用了强干弱枝的方略,主要内容有:
第一,削夺其权。
将节度使驻地以外兼领的州郡划为京师直属,同时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县等地方官,直接对中央负责,向朝廷奏事,不听令于节度使。
对于那些一直盘踞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同样以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将其逐一罢免。
第二,制其钱谷。
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留少量应付日常经费外,其余的钱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
各州长官需把藩镇所辖军队中骁勇善战的人选送到京城补人禁军,又在地方上招募强壮的民众到京城当禁军,这样使得中央禁军集中了全国精兵,地方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编成地方军,已无军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削弱宰相权力。
宋太祖即位后,宰相奏事仍然沿用旧制,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陈述。
一天早朝,他突然对宰相王溥、范质说:我眼睛有些昏花,你们把奏疏送上前来。
在范、王二人离开座位 的时候,侍卫悄悄地将他们的座位都搬下殿去。
之后,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样站着奏事了。
宋太祖不仅从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 而且将原属于宰相的军权交枢密院掌握,财权则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权力仅限于民政。
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在百官中推荐官、职分离,互相牵制的任官政策,如设立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这样就可以使各部门长官相互制约。
宋代官制中,官 是品级,只是据此享受俸禄;职是殿阁、馆阁学士一类的荣誉称号, 同样没有实际权利。
只有由皇帝或书省差遣的临时职务才能够执行实际权力。
任官时职、权分离,名、实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员都没有办法将权力、荣誉和威望集于一身,权力大的不一定职高,职位高的却可能没有权力。
为扩大统治基础,宋太祖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
宋初时对科举考试的范围大大放宽,不管家庭贫富,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
赵匡胤还规定了极为严格的考试制度,以防止权贵子弟舞弊。
宋太祖还着力于改变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名儒。
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当国子监开学讲书的那一天,他还专门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贺。
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
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原来只作为装点摆设的文臣开始逐步取代武将,在政治领域活跃起来。
由宋太祖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为后世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宋太祖所创立的这一整套也成为宋室世代奉为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过,太祖皇帝的这些防弊之政、立国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形同虚设,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虽然成功地 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官僚机构重叠,互相 牵制,造成冗官、冗费与日俱增,而办事效率又极为低下。
到了北宋中后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终于使这个国家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局势之中。
以上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治国方略分别有哪些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7067.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