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孔融让梨结局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7-03 02:56 阅读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而此故事的主人公:孔融,不仅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而且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士、文学家,甚至在某一段时间,还曾做过一段地方的割据诸侯。

  关于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的这些相关资料: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对曹操和孔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达达搜探秘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曹操为何坚决要斩了孔融?

  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其经常被后世之人作为谦虚礼让的典型案例。

  而此故事的主人公:孔融,不仅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而且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名士、文学家,甚至在某一段时间,还曾做过一段地方的割据诸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威望又高、才学又好,乃至家世、权位都不容小觑的人物,却终究没能逃过乱世奸雄曹操的杀害。

  而且还被冠上了一条不忠不孝的罪名。

  后人常说,曹操坚决要斩了孔融,甚至灭其全族,主要是因为孔融时常在朝堂上公开的反对于他。

  而且孔融始终坚持侍奉汉室,不奉曹操的理念,最终才被曹操猜忌,惹来了杀身之祸。

  背后的原因果真如此么,我们不妨从孔融当时的所作所为,以及曹操作为乱世霸主的角度,来细细的对此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

  1.孔融其人

  孔融生于153年,年长曹操2岁,可以算得上属于曹操的同龄之人。

  他从小的时候,又因为谦虚礼让、博闻强记,而颇有贤名。

  再加上他孔子后人的身份,所以在年轻之时就在东汉朝廷做了官员。

  不过,但凡名士文人,多少都会有一些个性,常会为当权者所不满。

  例如,他在董卓把控朝政期间,就经常当面与其争辩不休,而且每次都把董卓顶得哑口无言。

  董卓碍于他当时在朝堂以及文人圈子的影响,才没有直接害他性命,而把他派到了黄巾军猖獗的北海为相。

  在《三国演义》中,孔融就曾因为黄巾军对北海城池的围困,而派遣太史慈去请刘备救援。

  刘备当时还曾感慨,负有天下盛名的孔北海居然还了解他刘备的名号,这才毫不犹豫地派兵救援了北海。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孔融的名声就已经很大,甚至超过了当时许多的藩镇诸侯。

  而且,在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当中,孔融也是其中的一镇诸侯。

  虽然他后来并没有像袁绍、曹操、袁术等人那般,迅速的壮大势力,但能够夹在各大诸侯之间,始终保持中立,也算得上是很难得了。

  后来,曹操奉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孔融这才应了天子的征召,到了许昌为官。

  但他也始终坚持是为汉家天下为官,而非为曹家做官。

  所以,在许昌为官期间,他始终都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行事,而不为曹操征伐说话,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反对曹操的征伐。

  2.杀身之祸

  虽然,在曹操发动的很多大规模对外战争中,孔融都站出来表示了反对,甚至经常用的都是嘲讽之言,但曹操念其贤名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干,而且正值用人之际,便没有对他太过计较。

  直到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正准备率领五十万军队进攻江南,实现天下统一的宏愿,这个时候,孔融又出来反对,再加上他之前就经常在朝堂上站在刘表、孙权等人的立场与曹操对立,以此来制衡曹操的权威。

  这些阻拦,放在之前,对曹操的整体战略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的情况下,曹操可以不予计较。

  甚至就算是孔融推荐的狂士祢衡,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接肆无忌惮的羞辱曹操,他都没有发作。

  但在统一天下的大战略实施面前,孔融仍然因为政见的不一致,来出言妨碍曹操的战略实施,甚至多次在公开、私下的场合都在非议曹操的大政方针,其实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结局。

  最终,曹操以意图谋反、不孝父母等罪名, 将其治罪,并株连全家,将其满门进行了处死。

  后世之人,都说是因为曹操对孔融经年累月的不满,最终忍受不了他的侮慢,终于在一个时点集中爆发,才坚决斩杀了孔融。

  但笔者却认为,像曹操这样一个乱世的枭雄,就连杀害其子侄的张绣、当众谩骂他的祢衡都能够放过,又怎么会因为孔融的不同意见,而起了杀心,甚至给他扣上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名声,将其灭族呢?

  所以,曹操之所以坚决要斩了孔融,肯定还有作为一个统治者更为深层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给了他不得杀人的充分理由。

  而这个原因,其实从后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便能揭开真相。

  3.原因分析

  一是声名太盛,他对曹操的反对,负面影响太大。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 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 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

  首先,孔融的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本身对天下儒生就有一定的号召力。

  而且他在任北海期间,政绩清明,深得民心,素有孔北海的美名,他经常非议曹操,肯定会带动天下文人对曹操的不满,对曹操的统治不利。

  如果说,只是对一些曹操个人的私事进行非议,曹操尚可容忍,但若是要用天下文人的舆论,来干扰曹操的大政方针,则是万万不可容忍的。

  特别是在曹操准备南下统一天下的关键时期,孔融带头出来非议阻挠南征,实质上就是在动摇军心,就算是曹操再顾忌他的名声,也是万万不能容他的。

  二是私下汇聚人才,威胁曹家根基。

  如果在舆论上,因为孔融于曹操南征之前的反对,会扰乱了军心,而逼得曹操不得不动了杀心的话。

  那他在私下里对门客人才的招揽,则会从长远上对曹家的统治根基造成巨大的威胁。

  曹操爱惜人才,但人才只能为其所用。

  所以,能够像他一般对人才有巨大吸引力的人物,他都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刘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

  虽然孔融在前期并没有表现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魅力,但随着他到了许昌之后经年累月的人望积累,竟然也好起了门客。

  这是曹操万万不能容忍的。

  《三国志·崔琰传》裴松之注就明确说道:孔融虽居家失势,而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能说出如此之话,又确实有能力汇聚人才,而且还跟自己对着干,曹操是断不能再容他的。

  以上两条原因,无论是哪一条,都足以让曹操再难容他。

  更何况,他还犯了两条。

  但曹操既然下定决心杀他,就得尽可能一次扫除所有的后患,既要避免自己背上一个杀贤害士的名声,更得消除孔融的一切不利影响。

  所以,曹操这才给他冠上了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将其进行了灭族。

  一方面,用坏名声抵消他以前积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灭其族,进一步震慑住其他心存异心、不知收敛的世家大族和文人墨客。

  因此,对于一个乱世之中的统治者来说,曹操坚决斩杀孔融,不仅没错,而且非常明智。

  以上就是孔融当初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688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