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土地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
关于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的这些相关资料:
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了解:唐代灭佛的读者,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灭佛之举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大举灭佛的原因
1.封建经济受到影响
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
人口、土地自然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
唐代前期施行均田制,对土地管理比较严格,但是对佛教的管理比较宽松。
不仅每个僧人可以分得土地,而且寺院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田地。
然而到了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均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泛滥,使得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于是大量农民流入寺院,寺院因此聚集了众多劳动力,逐步扩张,严重影响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秩序。
都去当僧人了,谁来种田?谁来交税?谁来结婚生子?
根据《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记载,一场会昌灭佛,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驱逐游惰之徒10余万人,毁私造寺庙4余万所,收田地数千万顷,收奴婢10余万人为两税户。
当然,有学者指出土地数目有误。
武宗时期,全国耕地总数才几百万顷,哪里能没收几千万顷的土地?
所以可能是把十误写作千了,实际数目也许是几十万顷。
但无论是几千万或是几十万,都反映了当时佛教妨碍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总而言之,佛教经过初唐历代君主的支持下发展迅速,又因社会发展和均田制的瓦解,促生了寺院大肆侵占民田的现象。
这种现象已经危及到封建王权的统治,而这正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2.宦官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危及皇权
历朝历代的君臣之间,向来存在着微妙的权力制衡关系,唐代也不例外。
君臣的默契配合不仅能稳定朝政,更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在唐代后期式微的趋势下,会昌中兴的局面就是君臣配合默契的最好证明。
当然,一方势力壮大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君臣关系失衡就会产生问题。
武宗时期佛教与宦官的紧密联系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
唐代后期,宦官担任枢密使,掌军权。
宦官仇士良当年矫诏拥立武宗登基,统领着皇宫禁军,还担任功德使、管理佛教事务。
其气焰之盛,连武宗都得内实嫌之,阳示尊宠。
功德使这个职位,一边服务于政权,一边管理佛教。
按照现在的人际网络理论,这恰好形成了一种结构洞。
中间人仇士良的位置,具有获取资源的天然优势。
和其他宦官一样,仇士良奉佛,同时从功德使这个职位中获利,因此与佛门关系密切。
皇帝自然感受到了威胁。
为了剪除宦官势力,第一步就要削弱佛教。
之后提升仇士良官职,实际上销其兵权。
待其致仕后,进一步扩大灭佛行动,以致会昌法难。
3.巩固皇权
唐武宗本不是文宗指定的皇位继承人。
文宗驾崩后,当时还是颖王的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劝说下,赐死二王(皇太子陈王成美、安王李溶)及杨贤妃,登基称帝。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具有说服力,在刚登基没多久,他就立刻颁布诏令,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降生日作为降圣节,全国放假一天。
为什么这么急着纪念老子呢?这与老子的身份有关。
首先,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奉太上老君为道德天尊,而老子被认为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既是道教神仙化身,又是李唐始祖,所以纪念老子就是追念李唐的祖宗,就是巩固皇权。
此外,笔者认为于辅仁先生的观点也值得注意。
在唐武宗灭佛的这道敕令一出,毁佛寺、收田地等举措不过是浮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藏在水面下的真实动机是以灭佛之由,查杀出逃的(唐宣宗)李忱。
韦昭度《续皇王宝运录》:宣宗即宪宗第四子,自宪宗崩,便合绍位,乃与侄文宗。
文宗崩,武宗虑有他谋,乃密令中常侍四人擒宣宗于永苍,幽之数日,沈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悯之,乃奏武宗曰:‘前者王子,不宜久于宫厕,诛之。
’武宗曰:‘唯唯’。
仇公武取出,于车中以粪土杂物覆之,将别路归家,密养之……
唐武宗的皇位是靠弑杀太子得来的,他担心叔父李忱也这么干。
加上他与李忱的关系并不好,所以想除掉这个潜在的皇位竞争者也是很有可能的。
有史料记载,唐宣宗逃出皇宫之后,成为了僧人。
与之互为印证的,正是道士上奏唐武宗的一句谶语: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便有黑衣天子理国。
黑衣指的正是僧人。
唐武宗毁佛寺、严查寺院僧人等灭佛之举,很有可能就是为了找到宣宗,除掉黑衣天子。
二、灭佛的影响
1.恢复经济
武宗下令灭佛的直接原因是,佛教的发展已严重影响封建经济社会的运行秩序。
根据《旧唐书·本纪·卷十八》记载,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 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
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
在唐武宗灭佛行动中,收回被寺院侵占的田地竟有几十万顷。
寺院掌握了大量土地,再租给农民耕种。
打破了朝廷对土地的直接管理。
经过整顿,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人,驱逐游惰之徒10余万人,毁私造寺庙4余万所,收田地数千万顷,收奴婢10余万人为两税户会昌灭佛,使朝廷加强了土地管理,也增加了维持封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
分给还俗的僧尼、奴婢等流民以土地,将其重新编入农籍,成为两税户。
另外,武宗下令拆毁寺院,将建材回收利用。
拆毁定觉寺,将寺院中的合抱之木用在新修建的昭武庙上。
这些措施确实使社会的经济问题得到了缓解。
2.削弱宦官势力 借兴道教巩固皇权
此次灭佛行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限制佛教与大举灭佛,其转折点就在仇士良的失势。
上文提到,宦官仇士良拥立了武宗登基。
不但管理佛教事务,暗中对佛教进行保护,还统领着神策军。
唐武宗表面尊宠仇士良,实际早已心生不满。
出于对宦官掌握兵权的忌惮,前期行动只是限制佛教。
当仇士良失势,新任宦官杨钦义掌握兵权后,灭佛行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根据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所录,会昌三年,京兆府尹投新裹头僧于府中,打杀三百余人。
拆毁佛寺、强制僧尼还俗,甚至连没有祠部牒的外国僧人都强制还俗,驱逐出境。
同时大兴道教,巩固了皇权。
3.佛教遭遇重创
佛教经此一难,遭到了重创。
首先僧尼数量大幅减少,佛寺、佛经、佛像受到了严重毁坏。
虽然朝廷允许少量僧人保留,但在文化集中地区长安、洛阳,佛教已大不如前。
但是藩镇割据的地区受到的影响较小,使得佛教势力在边远地区有所保存。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五台僧多亡奔幽州。
三、武宗因何而死
据《旧唐书·本纪·卷十八》记载: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
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
至是药 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
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
中外莫知安否, 人情危惧。
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们。
是日崩,时年三十三。
谥曰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其年八月,葬于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唐代皇帝信奉道教,唐宪宗、唐穆宗都因为想追求长生不死,结果服用丹药中毒身亡。
所以长期服用丹药是武宗死亡的直接原因。
宰相李德裕也信奉道教,曾经担任浙西观察使时,自称茅山道教弟子。
但是李德裕对于道教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在敬宗时就曾以《谏敬宗搜访道士疏》直言,劝皇上可以向道士询问养生方法,但是对于丹药的功效,不可全信。
他本人也服食饵药,但是只用来养生。
根据圆仁记录,唐武宗不仅下令修建筑仙台,还令道士飞炼仙丹。
修建仙台需要挖土,看到土坑太深,甚至想要用僧人头颅填土坑(还好没有实行)。
可见唐武宗对道教的痴迷程度。
《旧唐书》记载武宗病重后不许李德裕拜见,这一点其实很让人怀疑。
因为在仇士良之后,当时掌握兵权的正是宦官杨钦义,他之前与唐武宗关于兵权的问题上有过一触即发的矛盾。
所以,很有可能是在宦官的控制下,不许李德裕拜见。
综上所述,唐武宗大举灭佛的原因在于:当时佛教的发展已严重妨碍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秩序。
为了稳固皇权,发展经济,武宗一边推行尊崇道教之风,一边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
另外,还有政治因素。
朝中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强盛,而宦官与佛教联系密切,使皇上感到了危机。
为了剪除宦官势力,他以灭佛之举削弱宦官的经济、政治势力,最终迫使仇士良辞官致仕。
从此灭佛举措愈演愈烈,导致会昌法难。
灭佛确实使国家经济得以恢复,促进了会昌中兴的局面。
佛教在两京地区遭遇了重创。
而迷恋道教的武宗,也没能改变因服丹而中毒身亡的命运。
以上就是唐武宗灭佛的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632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