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该如何理解,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关于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该如何理解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唐代〕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译文
我孤身一人奉命出使到万里之遥的安西。
一路上,想起家乡的月,不免对月垂泪;踩着脚下的沙,更觉路途艰辛。
漫漫长路,似乎要走到大地的尽头,正如当年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
通过了沙漠,走在广阔的高原之上,天似乎也变得低了。
今日你我于军中痛饮,你将走上我来时的路。
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鉴赏
这首诗本为送李判官入京,却先从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笔。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说自己在天宝八年(749年)受高仙芝之聘,不远万里,从长安来到安西。
安西,在唐代是一个十分遥远、荒凉的所在,不少人视为畏途,而诗人为实现一身报国志心甘情愿地前往这个遥远荒凉的地方。
在一身与万里的悬殊中,表现出作者惊人而又超人的胆魄和勇气;同时,一身也包含离别家乡亲人之意,为下文写乡愁埋下伏笔。
从、向二字的连用,又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
两句起得十分有力,着墨不多,但却内涵丰富而又形象鲜明,为下面具体描写安西情形作了自然的导引。
中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作者着重写了来安西途中的所见所感。
颔联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写星夜兼程赶路的情形。
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月,此时却独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这里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
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象地见于言外。
这也是将明月拟人化,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活泼的人格,给在沙漠上行进的孤身一人作陪衬,使得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遥相对应,别有情致。
在夜中行进,松软的沙子使坐骑格外吃力,费马蹄三字,既指对马蹄的磨损,更有沙软难行之意,足见行进的艰难,但作者仍然奋进不息。
接着,颔联一方面承接颈联,继续写行进,同时又一转,从夜间过渡到白天: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这一联景象十分逼真、壮阔。
上句用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典故,意喻简直要走到天地的尽头;通过沙漠时,觉得天也格外低矮了。
这里面,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描写,但更多的却是从一个刚从内地来到西北边陲的人的眼中,以惊愕的神情,来描写那未曾见过的新奇而壮阔无比的景象,其中饱和着作者对新鲜生活的追求和对边疆的热爱,充满着由衷的激情。
通过这样的层层转接,对万里西行的铺叙、描写,最后终于写到了给李判官送行,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这最后的送行绝没有悲切之语,而是在军帐中与李判官痛饮,使临行前的聚会,充满着振奋人心的豪壮气概。
诗人也没有写旅途珍重之语,因为此诗前三联已经叙述了自己西行时的种种情形,而李判官的东归,也是顺着这一条路线,在上面的描写中已经暗含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这里无须再作赘语了。
诗人此时更多的想到了自己远在长安的家人。
他万里西行之后,那久已蕴蓄于心的深切乡思,此时一经李判官返京的触发,如火山喷发一样不可遏止,于是就趁痛饮酒酣之时,在军帐中作书,将心中的万语千言写出,托李判官带回长安家中。
家书醉里题,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在醉中仍然没有忘记家乡和亲人,足见乡思之切、之深;另一方面也极为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醺然中挥毫疾书、下笔不能自休的情景。
一股豪气充满军帐,融注在全诗的字句中,给读者以深刻的感受。
全诗气魄沉雄,在远行的豪情中有思乡的清泪,在艰辛的磨难中又表现出勇猛奋进的精神。
且都是通过对安西的新奇而特有景物的描写,曲折表现出来的。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京师长安赴安西上任。
此诗当为作者初至安西送人回京之作。
以上就是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586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