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书边事该如何理解 书边事阅读答案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6-26 22:11 阅读

  书边事该如何理解,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关于书边事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书边事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书边事该如何理解

书边事该如何理解

  书边事

  张乔 〔唐代〕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译文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

  调角:犹吹角。

  断:占尽。

  戍楼:防守的城楼。

  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

  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白日:灿烂的阳光。

  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大漠:一作大汉。

  穷边:绝远的边地。

  蕃:指吐蕃。

  情:心情。

  似:一

  赏析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

  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

  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

  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

  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

  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

  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

  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

  梁州,当指凉州。

  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

  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

  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

  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

  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

  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创作背景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

  公元851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

  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

  以上就是书边事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549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