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词作者是谁,(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关于边词作者是谁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边词作者是谁的这些相关资料:
边词作者是谁
边词
张敬忠〔唐代〕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译文
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时分垂杨尚未发芽。
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
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注释
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
旧来:自古以来。
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如今,现今。
冰开日:解冻的时候。
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
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
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
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
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
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
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
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
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
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
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
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
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
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边词》当为张敬忠公元707年(唐中宗神龙三年)前后在边塞军中任职时所写。
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公元707年,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这首《边词》大约就是张敬忠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以上就是边词作者是谁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5379.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