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 雁门太守行题目含义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6-25 00:36 阅读

  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向日 一作:向月)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关于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

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唐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向日 一作:向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塞上 一作:塞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中唐时期藩镇之间和讨伐藩镇的战火此起彼伏,从未终止。

  战争中的种种传闻,从烽火漫天的战场不断地传来,其中有失败的消息,也有胜利的凯歌;有怯懦的败将,也有奋战卫国的英雄。

  关心着国家命运的诗人李贺,自然关心各地的战事,当他离开了京城,离开了风光秀丽的家乡,到忻州一带,到了雁门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著名诗篇。

  诗的开头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三、四两句从声、色两个方面进一步渲染悲壮的气氛。

  角声呜呜,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现在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这里从声来写。

  塞上燕脂凝夜紫则从色来烘托。

  此时战场之上鲜血遍染,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以上六句以沉重的色彩:黑、紫两色为基色,点染以紫色、红色,使得诗的意境以低沉的调子映入人们眼帘。

  用凄厉的角声,喑哑的鼓声,传达一种悲壮的声音进入人们耳膜。

  声、色互为映衬,使悲剧性的氛围更加强烈、更加动人。

  在完成气氛渲染之后,诗人才让自己的主人公出场。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

  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

  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以上就是雁门太守行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49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