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山行该如何理解 古诗三首山行的意思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5-23 07:36 阅读

  山行该如何理解,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关于山行该如何理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山行该如何理解的这些相关资料:

山行该如何理解

山行该如何理解

  山行

  项斯 〔唐代〕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译文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青枥(lì):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

  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

  茅舍:茅屋。

  缲丝:煮茧抽丝。

  不惜:不顾惜;不吝惜。

  岛云:白云飘浮山间,有如水中岛屿。

  赏析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

  亦、分二字下得活脱。

  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

  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

  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

  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

  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

  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

  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

  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如果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就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平淡少兴。

  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

  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

  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产生了一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氛围。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

  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

  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

  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

  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

  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创作背景

  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

  他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隐居山林达三十年,对山间的四时晨昏、风云草木极其熟悉。

  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

  以上就是山行该如何理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14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