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玄武门之变,形势所迫,李世民也无法掩盖政变的性质,只能在细节上做文章为自己洗白。
关于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达达搜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的这些相关资料:
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
传位十四子,传位于四子?雍正究竟有未篡改康熙的遗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历史上的皇子夺嫡事件,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的玄武门之变和清代的九子夺嫡;前者血雨腥风、刀光剑影,后者暗流涌动,遍布玄机。
玄武门之变,形势所迫,李世民也无法掩盖政变的性质,只能在细节上做文章为自己洗白。
而九子夺嫡,雍正要的不仅是结果,还要过程的合法。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不是嫡长子即位,只要不是皇帝公开确定接班人,即位的合法性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雍正的登基,因为康熙采用的是死后公开遗诏,所以他执政的合法性备受质疑。
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为康熙遗诏有没有被篡改而争论不休。
那么康熙的遗诏到底有没有被篡改?
流传最广的说法,雍正命人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上面加了一横,下面加了一钩,改为于,将继承人十四阿哥变成了自己。
电视剧《雍正王朝》采用的就是这种说法:雍正帝在康熙帝病重之时,先是喂其毒酒,然后隆科多进来,直接篡改遗诏。
这种说法适合阴谋论,很多观众认可这一说法。
但是,一些历史爱好者,对此不敢苟同,甚至全盘否定这一说法。
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在清代,於和于字都是写为於的,是繁体字,根本无法篡改。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做了解释——当时的于被写为亏。
他说:于,於也——即这两个字是一样的,都是语气词。
也就是说并非是正式文件中必须使用於,不可以使用于,于不是简化字,於也不是繁体字。
所不同的是,书法家在写于的时候,喜欢写成於。
理论上说,如果起草圣旨的是汉人,可能写成於,如果是个满人,则有可能写成于。
但是,即使篡改了汉文版遗诏,遗诏还有满、蒙两种文字,无论如何是无法修改的。
所以,如果真的存在康熙遗诏的话,遗诏是没有被修改过的。
但如果康熙临终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立遗嘱,或者大家看到的,根本就不是康熙立下的遗嘱,讨论修改没有就失去意义了。
清史稿的记载是,康熙驾崩前宣读遗诏。
而《上阁内谕》和《清世宗实录》记载,康熙帝驾崩之时,当时的大臣们并没有看到遗诏,而是先由隆科多口头宣读遗命。
等到三天之后,康熙遗诏才被拿出来颁布天下。
换言之,大家看到的康熙遗诏,并不一定是康熙帝亲笔所写。
隆科多当时说话一言九鼎,因为他身为九门提督,手握兵权。
最有能力竞争皇位的十四皇子没有在京,他不用考虑,也会站在四皇子这边。
主要当事人没有在康熙身边,当他回来是木已成舟,十四阿哥还有资格辨别遗诏真伪吗?
这时雍正已经登基,辨别遗诏能改变一切吗?
遗诏的三种文字,已经注定康熙遗诏不能修改,但是前提是康熙立下了遗诏,并且在京的大臣看到的就是康熙亲笔写下的遗诏。
三天时间才让大家看到遗诏,遗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并不一定是修改,有可能直接就是伪造的。
所以我们说,康熙遗诏根本就无法证明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
真正使雍正帝有着是否谋朝篡位争议的谜团,则是另有原因。
对此说法,肯定有人反对,因为《清圣祖实录》写得明明白白: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等,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实录来看,即使康熙没有留下遗诏,即使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但是这么多皇子和大臣隆科多在场聆听康熙指定四阿哥接班的遗言,不比遗诏更真实,更具有合法性吗?
但是仔细推敲,这种记载可信度不高,因为这种说法出炉的时候,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最初的说法,跟记载中的说法完全不同。
雍正刚上任的元年八月,雍正对大臣说:命朕缵继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说明康熙帝临终传位给雍正帝,诸位皇子和大臣当时没有在场。
雍正二年,雍正帝的说法又变了: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
皇考宾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到了雍正四年,还是出于雍正之口,继位又有了第三种说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
这时候,八爷党被基本清除,已经没有发言权,雍正才说康熙生前颁布遗诏,七位皇子名字在场聆听,真的是死无对证。
这种说法,就是《清圣祖实录》中的具体记载。
也就是说,《清圣祖实录》关于接班过程的记载,是在事发多年后写下的,当事人要么已经死去,要么被圈禁,无法出来否定。
综上所述,雍正接班过程随着时间改变而不断更新,说法不一。
如果真的是临终前指定了四皇子接班,在第一时间就该这样说,这样更有利于稳定大局,证明自己接班合法性。
可是那时候,雍正帝偏偏闪烁其词。
等到雍正四年开始,反对派被清除之后,康熙生前指定接班人,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才出炉,可是这时候还没有公布都是哪些皇子在场。
到了雍正七年,才公布了七位皇子的名字。
到了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在位的乾隆六十年,在记述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过程的时候,乾隆帝并没有采用父亲雍正帝修的《清圣祖实录》中关于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而是写道:
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
甲午,圣祖大渐,召于 斋宫,宣诏嗣位。
圣祖崩。
召谁了?没有记载。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没有采用父皇非常肯定的说法?
很大可能在于这个记载不是原始的,跟雍正几次说法有矛盾。
康熙帝在晚年虽然对老四胤禛重用,但更是重用于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
以至于使当时朝野有了圣意欲传大位于胤禵的猜测。
康熙帝对此传言不可能不了解,在他油尽灯枯的时候,应该明火执仗地宣布继承人,不该暗箱操作,这样更不利于安定团结。
如果那样,谁还会质疑四皇子接班合法性。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总的来说,雍正是和合格的皇帝。
他在位十三年,实施新政,在康雍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就像唐太宗那样,只要政绩斐然,国家承平,关爱子民,你执政是否合法,英雄不问来路,皇帝爱谁谁,真的不重要了。
以上就是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达达搜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0185.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