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出身贫寒,不过,由于当时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地方基层仍然有较强的等级划分,那么出身贫寒的刘邦,是如何当上泗水亭长的呢?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秦朝官僚体系中,亭长到底是多大的“官”?这就需要我们搞明白,秦朝的官僚体系。
关于刘邦的出身贫寒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刘邦的出身贫寒的这些相关资料:
刘邦的出身贫寒
刘邦,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全面推行三公九卿制,从制度层面打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等级枷锁。
不过,由于当时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地方基层仍然有较强的等级划分,那么出身贫寒的刘邦,是如何当上泗水亭长的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秦朝官僚体系中,亭长到底是多大的官?这就需要我们搞明白,秦朝的官僚体系。
我们知道,秦朝推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但正如前文所说,秦朝时期的官僚制度还不够完善,而且由于缺乏配套的官员选拔系统支持,即使秦始皇派遣了大量熟悉律法的人员前往各地,但仍然无法满足统治需要。
因此,秦朝时期,抛开中央朝廷不说,地方上也仅有郡守、郡尉、郡丞、郡监,县令、县丞、县尉等高级官员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
要知道,秦朝的县比我们现在的县可要大很多,仅凭少数的官员,显然是无法管理这么大一片区域的,但当时由于官员数量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县级以下官员的任命,那又该如何呢?
秦朝采取的方式是,由县令在当地选拔素有声望的长者,用来分管地方。
例如各乡设有乡有秩(掌管大乡)/乡啬夫(掌管小乡)、乡佐、乡游徼、乡三老、乡卒等;各亭则设有亭长、亭佐、亭侯、求盗、亭父、亭卒等;各里则设有里正、父老、杜宰、里监门、里卒。
其中,亭长便是一亭的最高长官,对下负责掌管下属各里,对上则隶属于乡有秩/乡啬夫管辖。
按照秦制,当时百姓以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十什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十县为一郡。
刘邦作为亭长,其实也就管理着十里,约一千户人家。
放到现在,其实也就是个中等的村庄,当然考虑到当时人口稀少的问题,刘邦顶多也就管理着一个镇。
再说亭长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能,按照《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等史料记载,亭长的主要职责便是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从职责来看,基本相当于一个乡镇派c所所长,兼部分乡镇长的职责。
与现代不同的是,现在即使个乡镇派所所长,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那是必须通过考试进入体制,而且还必须熬资历。
然而秦朝时期却相对简单的多,对于任职的要求,仅有一点,那便是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只要你服兵役期满,那便达到了担任亭长的要求。
当然,服兵役期满只是最低要求,能否管住住辖区的人,才是能否坐上这个位置的关键。
而以刘邦在当地的影响力来说,显然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刘邦见过世面。
《史记·魏公子列传》有载,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
也就是说,刘邦曾经极为仰慕信陵君魏无忌,可惜当他想去拜访时,信陵君已经去世,但却遇到了曾为信陵君门客的张耳正在招纳门客,于是便去拜访了张耳。
《史记·张耳列传》有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在那个普通百姓一生也难离故土的时期,刘邦显然属于少数见过世面之人,这便使其拥有了高人一等的资本。
二是刘邦出身问题。
根据《汉书》的记载,刘邦家族起于陶唐氏后裔御龙氏,也就是晋国大夫士会后代的一支。
战国时期,宋国灭亡之后,魏国取得了宋国丰地一带,在此设立大宋郡,并从大量迁徙百姓至此建立城邑,而刘邦的祖父便曾担任魏国的丰公。
虽说彼时魏国已经被灭,但刘邦家族在该地的影响力,短时间内是很难彻底消除的。
三是刘邦自身魅力。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载,: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也就是说刘邦是读过书的,在那个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的年代,识字无疑让他具有了极大的优势,毕竟你要管理地方,总不能连上级的命令都不认识、看不懂吧。
此外,刘邦交友也很广泛,不仅有卢绾、樊哙等狐朋狗友,同样也有萧何、曹参这样的衙门小吏,这同样加大了他在当地的影响力。
如上,秦朝时期的亭长职位本就不高,并非直接由朝廷任命的命官,而是在当地选拔出来的小吏,而刘邦由于自身的优势,担任一个亭长显然是极为合适的。
以上就是刘邦的出身贫寒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5146.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