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然而,有功于明世宗的杨廷和,却在朱厚熜即位后不久,便被迫辞官归隐,其子杨慎更是被发配云南,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便是“大礼仪之争”。
关于明朝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明朝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的这些相关资料:
明朝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
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武宗驾崩后,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即位,对明世宗朱厚熜可以说有拥立之功,同时对明武宗时期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纠正,因而对朝廷、对江山社稷也有拨乱反正之功。
然而,有功于明世宗的杨廷和,却在朱厚熜即位后不久,便被迫辞官归隐,其子杨慎更是被发配云南,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便是大礼仪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前,君臣矛盾已经初现端倪
杨廷和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入仕,历仕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三朝,自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内阁首辅后,杨廷和虽然成为了明武宗重要的辅臣,但由于正德皇帝实在太有个性,君臣之间矛盾极深。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情加重,司礼监太监魏彬跑到内阁,表示太医已经无能为力,希望朝廷能够拿出万两银子从民间招募名医,然而杨廷和对此却置之不理,反而讨论起了伦理等级秩序问题,显然已经是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了。
杨廷和此种行为,显然不是人臣之道。
同年三月十四(4月20日),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在得到皇太后张氏首肯后,杨廷和拟发遗诏,派人前往安陆府(今湖北钟祥)迎接朱厚熜入京即位。
而从朱厚照驾崩,到四月二十一日(5月27日)朱厚熜即位,却有着长达三十七天的空档期,这期间的朝政大权却是掌握在杨廷和手中的。
也正是在此期间,杨廷和以朱厚照遗诏的名义,对正德朝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根本性的扭转,虽说此举是为了拨乱反正,但也足见杨廷和在朝廷中的威信和权力。
而就在朱厚熜抵达京城后,杨廷和便将起草好的登基诏书递了上去,结果不久便有文书房的官员跑到内阁,表示想要对诏书进行修改。
结果杨廷和反说,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陛下的意思。
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
事实上,在杨廷和与礼部官员拟定的程式中,朱厚熜都是按照皇子即位的惯例来登基的,朱厚熜抵京后,先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百官次日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
而朱厚熜看过之后便表示,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
抵达京师后,杨廷和请求按照礼部拟定的仪式办理,朱厚熜根本不听,而是直接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
朱厚熜即位之后,虽然对杨廷和仍然极为礼遇,对于他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也都虚心表示了接纳,对于杨廷和贬谪和提拔的官员,也都予以了通过。
然而,这只是朱厚熜刚刚坐上皇位的缘故,这对君臣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杨廷和拟定的登基仪式上便已经埋下了。
即位不久大礼仪之争爆发,杨廷和最终被罢官免职
新君即位之后,接下来的首要问题,便是关于先帝及其生父母的尊号问题了。
同年五月七日,礼部尚书毛澄按照首辅杨廷和的意思,率领文武大臣上奏,请皇帝遵照汉定陶王、宋濮王的例子,尊明孝宗朱佑樘为皇考(父亲),而以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考(叔父),杨廷和随后上书附议。
侍郎王瓒表示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结果被杨廷和贬调南京。
朱厚熜接到奏折后极为不悦,多次召见杨廷和表示想要改父亲的尊号,但却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无奈之下朱厚熜只好下旨让大臣们再度讨论,结果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表示应该遵循宋儒程颐的《濮议》,至于兴献王的祭祀,可暂时由崇仁王主持,若是皇上以后生了皇子,可将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
朱厚熜仍然不悦,让杨廷和等人务必从古籍中广泛考证,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
与此同时,朱厚熜的母亲蒋氏也怒道,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朱厚熜更是要辞去天子之位,侍奉母亲蒋氏返回安陆。
同年七月,进士张璁表示汉哀帝、宋英宗虽然是汉定陶王、宋濮王之子,但那是因为汉成帝和宋仁宗无子,因而两人自小便被养于宫中,立为皇嗣。
而明孝宗却有明武宗这个儿子,且明武宗此前也曾在位,因此不应该遵循前例。
朱厚熜于是将张璁的奏折给杨廷和等人看,杨廷和则以秀才不懂国家大事为由,又将奏折送回了宫中。
不久,朱厚熜亲自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再度遭到杨廷和的坚决反对,直接封还了朱厚熜的手诏。
九月,朱厚熜母亲抵达京城,朱厚熜再次表达了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意思,杨廷和当然再度反对,同时以罢免官职相威胁,而大臣中谏诤的也有一百余人。
朱厚熜迫不得已,只得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嘉靖二年(1523年),张璁与桂萼、胡铎互相辨析大礼议。
同年十一月,桂萼上疏,重提此事,明世宗于是在次年正月要求再次廷议,并于四月召张璁、桂萼至京师集议大礼,行至凤阳,奉敕不必来京,遂还南京。
不久,张璁、桂萼上书,表示应该去掉本生两字,否则再也没有理由争论了,此举立即遭到了杨廷和一派则有多达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的反对。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眼看皇帝又要作妖,杨廷和再度上书请辞。
面对这个先后四次封还自己亲笔批示,上书近三十余篇的首辅,嘉靖帝这次没有再惯着他,直接批准了他的致仕,即使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朱厚熜也都不予答复。
左顺门惨案爆发之后,杨廷和之子杨慎被发配
杨廷和被罢免之后,张璁、桂萼于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奉召至京,在朝中群情愤懑的情况下,两人刚抵京城便立即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甚至面临被捕杀的威胁。
不过,此时朱厚熜的皇位已经稳固,在他的支持下,两人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晋升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处理礼仪问题。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在左顺门召见群臣,表示将为生母章圣皇太后之尊号去本生二字,这表示朱厚熜将重新议定其父母的尊号。
结果,朱厚熜此举立即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表示反对,然而却被下定决心的朱厚熜全部留中不发。
与此同时,朱厚熜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在父亲辞职后多次请辞不成的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
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大怒,命人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朝臣们的同仇敌忾之心。
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人,言道,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于是,多达231位大臣(《明史》称229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
朱厚熜多次令引礼监太监劝退群臣,但大臣们却已经抱定了仗节死义的决心,死谏不退。
朱厚熜大怒,随即下令将134人收监,并对五品以下的180余人施以廷杖,当场打死17人。
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
终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最终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病逝于昆明。
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张璁与礼部尚书席书及桂萼、方献夫等奉诏召集大臣于阙右门辨议大礼,这次张璁等人大获全胜。
最终,明世宗朱厚熜以明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
生父兴献王为皇考,生母章圣皇太后为圣母,明武宗朱厚照为皇兄,庄肃皇后为皇嫂。
以上就是明朝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回事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4704.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