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谋士那么多,而在这一年五月,刘邦在洛阳举行了一场极为盛大的庆功会。
关于历史上的谋士那么多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历史上的谋士那么多的这些相关资料:
历史上的谋士那么多
张良为什么能能称谋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前202年,随着刘邦正式称帝,汉朝正式开国,历史自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在这一年五月,刘邦在洛阳举行了一场极为盛大的庆功会。
那一日,刘邦和功臣们喝得酩酊大醉,庆祝他们的胜利。
自从当年沛县起兵开始,这一路上,刘邦见到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也见到了太多的牺牲和惨烈,直到今天,战争终于彻底结束,天下重新恢复了和平。
这一刻,大家都觉得,之前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
也正是在这次宴会上,刘邦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年的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随着刘邦这话一出,历史对于汉初的那些开国功臣的排名,再也没有任何争议了。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就此被排了出来。
在刘邦心中,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汉朝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
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邦的这个判断,也没有任何问题。
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个人,对汉朝的建立实在是太重要了。
甚至重要到少了他们当中任何一个,汉朝还能不能开国,都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刘邦的这番话,既是对汉朝开国功臣集团的定论,同时也是对这三个人贡献的肯定。
而当刘邦说出这话之后,所有人都觉得,以后刘邦肯定要重赏这三个人。
甚至就算是和他们共掌皇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在这场宴会召开的同时,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却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在汉朝开国之前,张良可以说是故事最多的一个人,很早就开始追随刘邦。
然而汉朝开国之后,张良却彻底退休了。
汉朝开国之后,张良仿佛一下子就放弃了所有的权力,就此彻底退出朝堂。
汉朝开国之后,张良虽然又活了十六年的时间。
但在这十六年当中,他却基本上没怎么再参与过朝堂上的任何事情。
后来不管刘邦和那些异姓王如何斗争,张良都不再插手半分。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后来刘邦想要废太子。
即便是这样的事情,张良也不愿意插手半分。
最多只是勉强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
但除了出主意之外,张良依然没有做其他任何事情。
那么,为什么汉朝开国之后,张良会在第一时间选择退休呢?历史上的谋士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提前退休的张良,才能被后世尊称为‘谋圣’呢?张良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提前退休,对中国历史到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汉朝开国的过程当中,张良到底都做了什么?而汉朝开国之后,隐退的张良,到底又做了什么呢?
想要说清楚这些问题,我们还得从张良本人的经历开始说起。
很多人最初知道张良,应该都是从张良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开始:话说当年张良他们家,原本是韩国贵族。
但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们家就衰败了。
此后,家道中落的张良,就流落到了山东地区。
后来,某一次,张良路过一座桥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老人鞋子掉了。
张良出于好心,就帮老人把鞋捡了回来。
但是老人却很不识趣,反倒把鞋给扔了。
张良也没计较,再次去帮老人捡鞋,然后老人又扔了。
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老人终于见到了张良的诚心,后来就给了张良一套书,叫做《黄石天书》,也叫《太公兵法》,传闻是当年姜子牙所做。
正是因为拿到了这套书,张良后来学会了很多谋略,所以才成为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谋圣。
因为这个故事太过有名,很多人在读小学的时候,应该就已经读过。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小时候过桥的时候,总会想看看周围有没有老人没穿鞋,然后自己帮忙过去捡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也得到一本《黄石天书》。
这个故事,确实是明确记载于《史记》当中的,所以可信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世很容易对张良产生一个误解:好像张良很小的时候,秦始皇就已经统一天下了。
而张良之所以后来能成为一代谋圣,靠的也都是那卷《黄石天书》的功劳。
这其实是个误解。
史书上虽然并没有记载张良的详细生年,但按照史记记载,张良的爹去世于公元前250年。
所以,张良的出生时间,肯定是早于这个时间。
这也就意味着,张良和刘邦、秦始皇其实是是一代人,甚至有可能还比那两位皇帝的年龄要稍大一些!
所以,历史上如果真的有捡鞋的故事。
那么张良捡鞋的时候,应该已经是三十多岁的年纪了,根本就不是什么孩子。
另外,靠一套书就能开窍,这显然也有点太过魔幻。
那本《黄石天书》要是真那么牛,那姜子牙的后人当中,之前早就不知道出多少位谋圣了。
但实际上,姜子牙的后人,后来连自己家的封国都没能保住。
早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被下面的一个田氏家族给篡位了。
所以,后世史学家认为,张良之所以擅长谋略,可能并不是什么《黄石天书》的原因,而是因为他们家的家学。
在正史上,有关张良家世的记载极少。
只是在《史记》当中记载,张良的爷爷叫张开地,父亲叫张平。
张家父子二人,曾经‘五世相韩’。
对于这段记载,后世曾经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说张家父子,曾经先后侍奉了五位韩王,并且在此期间做过韩国的相国。
另一种是说张家父子一直在做韩国的相国,先后经历了五位韩王!
除此之外,史书上就再也找不到有关张良爷爷和父亲的记载了。
虽然史书上对于张家先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战国时期韩国的历史,来推算张家先祖的事迹。
熟悉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各国之间曾经先后争相变法。
几乎在同一时代,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韩国进行了那场著名的申不害变法。
如果按照时间推算,申不害去世之后,应该就是张良爷爷开始掌权的时候了。
不管我们对五世相韩这句话怎么理解,显然,在韩国的历史上,张良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最顶尖的大臣。
而韩国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其实有点特殊。
因为国家地处四战之地,而申不害进行变法的时候,又是推行法家的‘术治’思路。
所谓术治,指的其实就是国君要擅长所谓的‘帝王术’,以此来治国。
所以,战国时期的韩国,做事就显得有点剑走偏锋。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韩国制定这种国策的背后,或许就有张良爷爷的影子。
而后来那场长平之战发生的时候,从时间上来推算,恰好是张良他爸掌权的时代。
熟悉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那场长平之战,起因就是秦国打韩国,给韩国打出了一块飞地。
而接下来,韩国为了拖赵国下水,直接把那块飞地送给了赵国,所以导致秦国和赵国不得不开战,最终导致了那场长平之战。
很多历史学家都怀疑,真正制定这个毒丸计划的人,可能就是张良他爹。
就算不是,以张良他爹当时的身份,应该也深刻参与到了这个历史事件当中。
后世就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或许玩谋略这种本事,真的是张家的祖传技能。
不管张良的谋略天赋,到底来自于哪里。
总之,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张良已经快三十岁了。
在那场秦灭六国的战争当中,张良是当之无愧的亡国贵族。
所以,张良对秦始皇非常仇视,甚至于变卖自己的家产,想要找机会刺杀秦始皇。
后来,在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的过程当中,张良就联合一个大力士,在秦始皇的必经之路当中埋伏,用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驾,只可惜砸错了。
好在张良比较聪明,提前逃走了,总算是没被抓住。
要是张良当时被抓住了,估计也就没有后来的谋圣了。
就这样,在这场刺杀案之后,又过了九年之后,秦始皇去世了。
按照时间推算,此时的张良,应该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漫长的人生当中,张良忍辱负重,只为报仇。
从张良的角度来说,秦始皇肯定是暴君无疑。
如果没有秦始皇,张良本可以做一个逍遥自在的韩国贵族,没有任何国仇家恨。
但正是因为秦始皇横扫天下,所以,在张良二十多岁的时候,国家被灭。
而接下来的二十年当中,张良则是一直生活在这种仇恨当中。
被这种亡国之仇,压抑了整整二十年!这样的张良,到底有多痛苦,我们其实完全可以设身处地去想一下。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得知这个消息的张良,就开始更加积极的从事反秦的工作。
当时的张良,把自己最后的一点家产,也全部清空,换来了一百多人的追随。
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六国亡国贵族,以及那些对秦朝高压统治极度不满的平民,也开始准备起义反抗。
所以,就在秦始皇去世一年多之后,一个叫陈胜的人,在大泽乡起义了。
而这场起义,也成了秦朝倒塌的开始。
大泽乡起义爆发之后,短短一个多月之后,起义浪潮便席卷到昔日的六国故土。
几乎同一时间,大家开始不约而同的起兵造反。
此时的张良,身边既然已经提前笼络起一百人,自然也要开始起义了。
但随着张良开始起义,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情,张良就不得不去做了。
第一件事,就是尽快占领更多的地盘。
这件事比较好理解,因为当时所有人起兵之后,目标都是尽快壮大自己,要不然就很容易会被秦朝或者其他人灭了。
而第二件事,则是尽快找到韩国王族的后人。
因为张良他们家一直都是大臣,不是王族。
按照当时的观念,张良起兵之后,自然要去找韩国王室,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匡扶正义。
然后,张良很快发现,这两件事,他都做不到。
在领兵打仗这件事上,张良其实并不是特别擅长。
别看张良本人谋略无双,但是谋略这种东西,和真正的领兵打仗,其实是有区别的。
所以张良当时手底下虽然有百来号人,但想要带着这百来号人,迅速打下一块地盘,然后开疆拓土,张良还真做不到。
张良是一个谋士,但他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谋士这种存在,就像是游戏里的辅助位。
没有辅助不行,辅助在关键时刻还可以指挥团战。
但是光靠辅助去抓人或者打团,肯定打不赢。
至于后者,去找到韩国王族的遗孤,这事同样也不现实。
因为当年秦始皇灭了韩国之后,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放了那些韩国贵族一马。
但是后来,韩国贵族集体发动了叛乱,让秦国损失很大。
所以最后,秦始皇直接下令,处死了那位之前已经被安置妥当的韩王,以及一大批韩国贵族。
侥幸活下来的韩国贵族,也被流放到了各地。
所以,对于此时的张良来说,兵荒马乱之下,他想找到韩国王族后裔,还真不太现实。
恰在此时,那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首先起义的陈胜吴广等人,先后被杀。
此后,起义军内部也分成了很多个派系,力量瞬间大打折扣。
如果不是当时秦朝高层那边,赵高和李斯为了争权互斗,导致秦朝镇压农民军的力量大减。
光是这一波,说不定秦朝就能彻底镇压所有的起义活动了。
因为这些原因,当时的张良,既找不到韩国王族后人,自己也不能自立一方,起义军主帅的陈胜吴广还被干掉了。
所以接下来,张良就带着自己麾下这股小部队,前往南方,投奔一个叫景驹的人。
景驹是正经的楚国人,当年在战国时期,楚国有屈景昭三大家族,景家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楚国那边,景家拥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
等到陈胜之后,景驹就被一部分人推举出来,做了起义军新的带头人。
而接下来,在前往南方,投奔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刘邦。
和张良相遇的时候,刘邦的处境其实也不太好。
很多人都知道,刘邦当年是在沛县起兵,然后逐渐做大。
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扩张的并不顺利。
沛县起兵之后,刘邦起初扩张的比较狠,很快就打下了丰邑。
但是再之后,当刘邦任命降将雍齿镇守丰邑,自己继续往外打的时候,雍齿却忽然转投了他人。
这次被迫,让刘邦损失极为惨重。
之前打下的所有地盘,几乎全部清零,被迫又退回了沛县。
张良和刘邦相遇之前,刘邦的处境,大致就是这样。
刚刚兵败,损失极大。
此时的刘邦,已经和张良一样,想要带着麾下军队转投那位景驹了。
但是张良的到来,却给刘邦带来了新的希望。
接下来,张良把自己麾下的军队,借给了刘邦。
所以在这之后,刘邦才有能力重整旗鼓,重新夺回丰邑,夺回自己之前丢掉的地盘,重新站稳脚跟。
而这场相遇,也让张良看到了刘邦作为领袖的特质。
所以自此之后,张良便放弃了投奔景驹,直接投入到了刘邦的麾下。
但是,请注意,此时张良的投奔,不是以一个打工人的身份找工作,而更像是带资进组。
如果当时没有张良的加入,刘邦说不定就已经崩溃了。
所以,对于刘邦而言,张良更像是创业初期就加盟的大股东。
不过,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小问题。
如果用现代企业经营来比喻的话,大概就相当于是在刘邦创业之初,最惨淡的时候,张良带着投资带着人,主动加盟入股,成了原始股东。
但是接下来,当刘邦这个企业情况稍微好转一点之后,张良退股了!
这当然不是因为张良目光短浅,而是因为就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叔叔项梁,当时起义军内部最强的一个割据势力的首领,找到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韩成,他是正正经经的韩国后人。
所以,对于当时的张良来说,他就必须面对一个两难的抉择:到底是要继续追随刘邦,还是应该去找那位韩成?当时张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张良最终还是决定,从刘邦这里退股,转头拿着退股的资本,去支持那位韩成复国了。
如果刘邦是一位庸庸碌碌的主君,此时见到张良说出这种话,估计会第一时间杀了张良,吞下张良全部的部下。
但刘邦很聪明,他选择了更好的一种选择,他选择了争取人心。
当张良表示想要退股的时候,刘邦不但同意了张良的退股申请,而且还给了他更多的军队。
但同时,刘邦还表示他愿意帮韩成复国,两家公司可以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而张良这边,也感受到了刘邦的善意,所以双方就暂时分手,刘邦这边继续打仗,张良那边转头韩成
而接下来,就是刘邦挺进咸阳的剧情了。
随着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战败,秦国高层又在互杀。
前线镇压起义的秦军主力,开始主动镇压那些六国的亡国贵族,后来大家就齐聚于巨鹿地区,打了那场著名的巨鹿之战。
而在前线双方对峙期间,刘邦直接率领麾下军队,走另外一条路线,闪击关中。
而在刘邦闪击关中的路上,期间就路过韩成的地盘。
到了韩成的地盘周围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张良此时过得其实很一般。
因为张良本人是个谋士,并不是太会打仗。
所以他回到韩成这边之后,并没有帮韩成打下太多的根据地,当时正处于一种打游击的状态。
所以接下来,刘邦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帮韩成打下了一块根据地。
但同时,作为回报,刘邦提出,希望张良能够带着队伍,重新和自己组队。
对于这个请求,韩成这边自然也不会拒绝。
只是让自己麾下的大臣,暂时出去帮帮忙,就能拿到一块根据地,这个买面不管换做谁,都会去做。
但韩成怎么都想不到的是,自此之后,他就再也没见过张良了。
此后,张良就跟着刘邦,一起往咸阳打。
因为张良的计谋确实很出色,再加上当时秦军主力都调去了前线,关中地区极度空虚。
所以最终,几乎没费多少力气,刘邦就一口气打到了咸阳,迫使秦王子婴开城投降。
公元前207年,十月,随着子婴开城投降,秦朝正式灭亡。
与此同时,随着秦朝灭亡,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之争,也逐渐拉开了序幕。
因为楚汉战争的故事情节太多,而且这段故事基本上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
所以,我们先跳过绝大多数的剧情,只说张良在这期间到底做了什么。
首先,刘邦入主咸阳之后,最开始的时候也曾经飘过一阵。
但很快,他麾下的一群能人,就开始先后来劝他,但是谁劝都不好使。
后来正是张良过来劝说,才让刘邦清醒过来,然后才有了所谓的‘约法三章’。
入主咸阳之后,下一幕就是经典的鸿门宴剧情。
因为刘邦先入咸阳,而项羽则是带着一堆诸侯,和秦军主力在巨鹿那边打生打死,所以大家自然会觉得刘邦有点抢占胜利果实的感觉。
于是接下来,等到项羽带着大伙进入关中之后,直接暴力拿下函谷关,摆出了一副要灭了刘邦的架势。
关键时刻,又是张良挺身而出。
因为在此之前,张良和项羽的叔叔项伯有交情。
当年项伯杀过人,正是张良冒着暴露的风险,把他藏了起来,救了项伯的命。
所以这个时候,张良就主动联系了项伯,帮刘邦传递了善意。
就这样,项羽才没有带着人,直接强攻咸阳城。
而接下来,在项羽的召唤下,刘邦不得不前往项羽的军营赔罪,这就是鸿门宴。
在鸿门宴的过程当中,张良始终贴身保护刘邦。
而且,当项羽麾下的项庄,想要在宴会上刺杀刘邦的时候。
也依然是那位和张良有旧交的项梁,挺身而出,保护了刘邦。
总之,在鸿门宴上,正是因为张良的机智,这才让刘邦没有犯错,最终逃出生天了。
而鸿门宴之后,接下来则是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剧情。
因为项羽比较忌惮刘邦,所以就把刘邦分到了四川地区。
而张良则是因为他是韩成的手下,所以在分封之后,张良先是送刘邦到了汉中,然后又一次脱离了队伍,转头去了韩成那边。
但是在分手之前,张良又给刘邦出了个计策,那就是让刘邦火烧栈道,这才让项羽彻底放心。
而两人分手之后,刘邦这边,后来就是入主蜀地,然后在萧何的建议下启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张良这边,离开刘邦身边之后,转头就去找了韩成。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韩成虽然也在十八路诸侯的名单当中,但是在分封之后,因为身边没有可靠的军队,直接就被项羽扣住了,然后带回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所以,张良回去之后,只能先回韩成的封地,企图帮韩成管理好封地,稳固韩国的地盘之后,换回韩成。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后来项羽为了控制韩国的地盘,干脆直接把韩成给杀了!
韩成的死,导致张良彻底没了主心骨,所以后来才会再次投身到刘邦麾下。
而当张良在韩国这边苦心经营的时候,刘邦那边,则是在韩信的帮助下,成功暗度陈仓,挺进关中。
刘邦这么大的动作,自然引来了项羽的敌视。
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张良却给项羽写了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张良一方面表示,刘邦只是想要攻取关中,野心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张良还告诉项羽,山东那边的齐国,企图和赵国联手,一起灭楚。
被张良这么一忽悠之后,项羽最终也就选择了将主力调往山东,先平定齐国再说。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张良的这封信,无疑是救了刘邦的命。
如果当时项羽选择先平定刘邦的话,就算刘邦有韩信帮忙,最后能不能打赢,依然是未知数。
等到韩成被杀之后,这时候,张良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彻底没了。
所以,在这之后,张良就再次追随刘邦,开始深度参与楚汉战争。
等到刘邦控制了关中,并且拉拢了几个诸侯王,一起围殴项羽之后。
这时候的张良,肯定是重归刘邦麾下了。
而接下来,因为项羽把主力都调去了山东,导致刘邦轻易就攻下了项羽的老窝彭城。
然而接下来好景不长,等到项羽主力回来之后,很快就打得刘邦溃不成军,差点直接就地消灭了刘邦。
眼见刘邦被打垮,其他几个原本投靠刘邦诸侯王,也都转投了项羽那边。
一时之间,刘邦的大汉政权,又变得岌岌可危了。
关键时刻,又是张良挺身而出,给刘邦制定了一个灭楚的计划。
按照张良的计划,接下来刘邦依然要拉拢其他诸侯王,同时让韩信自己独当一面,刘邦自己则是率领主力,正面和项羽打对抗赛。
至于张良,接下来则是制定出一份详细的需要拉拢的诸侯王名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九江王英布,以及当时尚未封王但是麾下军队兵强马壮的彭越。
这俩人的军事能力,或许比韩信差一点,但同样也是最顶尖的名将。
张良制定的这个策略,历史上被称之为下邑之谋。
而从后来楚汉战争的进程来看,刘邦基本上也就是按这个策略打的。
同时,在这个策略制定完成以后,张良也没闲着,而是自己亲自跑了一趟南方。
当时张良去南方的主要原因,是要说服一个叫吴芮的人。
吴芮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地位却很重要。
吴芮本人不但是秦末第一个起兵的秦朝县令,而且后来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他也是其中之一。
最巧的是,那位被张良极为重视的九江王英布,还是他的女婿。
我们不知道,当时张良去南方到底是怎么做的,但是最终,张良确实说服了吴芮,让吴芮帮忙支持刘邦。
而随着吴芮倒向刘邦,英布那边自然也开始越发重视刘邦,最终也倒向了刘邦。
简单来说,楚汉战争期间,张良不光负责给刘邦制定战略,还负责给刘邦管理外交。
另外,从南方回来之后,张良还在第一时间,阻止了刘邦大规模施行分封制。
当时刘邦在正面被项羽压得很惨,已经想要通过大规模分封诸侯的方法,拉拢更多的人。
但正是因为张良的阻止,所以刘邦才断了这个念头。
如果当时刘邦真的这么做了,那后来刘邦再想削藩,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后来的汉朝,估计也不会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就这样,接下来的两年里,因为项羽的主力都被刘邦正面牵制,英布在南方又牵制了一部分项羽的主力,彭越则是在旁边袭扰项羽的粮道。
独当一面的韩信,则是在这两年里横扫北方。
所以,两年之后,中原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地盘,都已经归刘邦和刘邦的盟友控制了。
所以,两年多以后,刘邦、韩信以及彭越等人,开始率兵合围,最终把项羽围死在垓下。
随着项羽身死,项羽的地盘很快被刘邦全部占领。
而那些支持项羽的诸侯,也在这两年当中,先后被韩信和张良拿下了,最差也是两不相帮。
当然,韩信用的是强攻,而张良用的是外交手段。
如此,随着项羽身死,汉朝开国,历史也就发展到了刘邦开庆功会的那一幕。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张良彻底放弃了所有的权力,彻底退出了汉朝的朝堂。
如果仔细看过张良之前的故事,我们就不难发现:张良这个决定,既是计划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因为他追随刘邦,本来就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单纯为了复仇。
这一点,张良和其他汉朝开国功臣,有本质上的区别!
从张良之前的故事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张良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替韩国复仇。
至于荣华富贵,在张良眼里,大概真的不算什么。
要不然当年韩国亡国之后,他也不可能散尽家财,只求刺杀秦始皇。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虽然张良在历史上的故事很多。
但实际上,张良追随刘邦灭秦灭楚的这段故事,其实只有六年多而已。
在张良几十年的人生起伏当中,从张良自身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只是一小段而。
所以,如果我们从张良的视角出发,我们去看刘邦的话,可能只是会觉得,刘邦只是张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不管这个过客在史书上有多重的戏份,但是在张良眼里,刘邦真的就是一个过客。
等到汉朝开国之后,这个时候,张良想报的仇都已经报完了。
灭韩的秦朝被消灭了,杀韩成的项羽也死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张良,已经没有继续工作的意义了。
考虑到张良智谋高深,也是早早就看出了刘邦对功臣们的态度,这个时候选择退隐,自然不奇怪了。
往后的十多年里,张良基本上就彻底退休了。
在这十多年当中,张良只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在汉朝开国之后,张良第一时间去了一趟南方,去找了一趟吴芮。
大概在张良眼里,吴芮是他真正的朋友。
所以,张良去找了吴芮之后,吴芮奇迹般的放弃李旦大多数的封地。
而且,就在汉朝开国一年之后,吴芮奇迹般的去世了,死得时候才四十岁。
所以野史传闻,吴芮并不是死了,而是听了张良的建议,假死脱身,从此和自己的爱人,过上了逍遥人间的生活。
汉初几大异姓王,吴芮应该算是唯一一个最后得以善终的异姓王了。
不光本人善终,而且他的家族也善终了。
这里面张良有多大功劳,恐怕很难说得清。
另一件事,则是后来的废储事件。
当时刘邦想要废太子,吕后求到了张良头上,张良抹不开面子,才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
而张良的这次出手,也让汉朝避免了一场争储风波。
晚年的张良,一直在修道,基本不再过问朝政。
正是这个原因,刘邦清理了很多功臣,却对张良放过了一马。
而且,张良的家族,也因此受益。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张良的家族后人,似乎也对荣华富贵不太感兴趣,反倒是对修道很感兴趣。
所以,张家传了八代人之后,出了一个叫张道陵的人。
而这个张道陵,后来则是建立了龙虎山天师府。
以后龙虎山每一代天师,都是张良的直系后人,一直到现代!
和张良比起来,其他的西汉开国功臣,就算能建立家族,家族的繁荣也不可传两千多年了。
谋天下、谋国、谋家、谋己,这几件事张良几乎都做到了极致!和张良相比,后世那些所谓的谋士,或多或少都会缺少一样或者几样。
这样算下来,自然也就只有张良最适合被称为谋圣了。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谋士那么多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1443.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