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怎样的 真实的包拯脸是什么颜色的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2-15 14:35 阅读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在包拯六岁那年,辽国大举南下入侵,宋真宗率兵亲征,最后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的这些相关资料: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

  说起包拯,我们下意识脱口而出的就是包青天。

  包拯在历史上是北宋的名臣也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之一。

  让达达搜探秘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包拯生于公元999年,当时正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在位期间。

  在包拯六岁那年,辽国大举南下入侵,宋真宗率兵亲征,最后双方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开始消泯,宋朝也由此变得更加和平,国内迎来了一段‘黄金时代’。

  少年时代的包拯,便成长于北宋的这段黄金时代当中。

  另外,包家也不是什么普通人家,从包拯爷爷那一代开始,便已经入朝为官,而且官职不低。

  更为难得的是,包拯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难得的清官。

  少年时代的包拯,深受家族长辈的影响,所以才会成为后来那个著名的‘包青天’。

  在包拯24岁那年,宋真宗去世,皇帝换成了宋仁宗。

  这位宋仁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

  而包拯接下来的大半生,也将完全追随这位宋仁宗,开创出一段君臣佳话。

  在宋仁宗登基五年之后,29岁的包拯,终于通过了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

  不过,包拯考中进士之后,却因为父母年迈,不忍远离父母到外地做官,所以直接辞去了官职。

  后来父母去世之后,包拯又为父母守孝。

  直到十年之后,到了公元1037年,包拯才正式开始做官,被任命为安徽的一个知县。

  这时的包拯,已经年近四十了。

  这件事听起来或许很难接受,但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确实是直到年近四十的时候,才正式走上自己的仕途。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一个已经快四十岁的中年男人,刚刚开始做官,似乎已经有点老了。

  但包拯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做‘好饭不怕晚’。

  在安徽做了四年知县以后,包拯直接被调任到广州,担任知府!从知县到知府,显然是一个官场上一个巨大的台阶,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未必能迈得过去。

  而包拯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四年之内,便迈过这个台阶。

  除了他本人担任知县期间,政绩特别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之前孝顺父母的事情,早已传到了京城,甚至连皇帝都听说过这事。

  如此一来,包拯被火速提拔,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在广东做了两年知府后,包拯再次被提拔,这一次,包拯直接被调到了京城,担任殿中丞。

  而后在御史中丞的推荐下,改任监察御史。

  在这之后,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包拯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包拯担任使臣,出使辽国。

  包拯出使辽国的这个时间点,十分特殊。

  在此之前,大概就是包拯做知县那段时间,宋朝西北的西夏刚刚独立称帝。

  西夏独立之后,宋朝首先派兵讨伐,但却被西夏击败。

  宋朝退兵之后,辽国那边皇帝又率兵亲征,打算趁机摘果子,直接灭了西夏,但结果同样被西夏击退。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拯出使辽国了。

  在这次出使过程当中,宋朝使团到底都做了哪些事情,史书上记载的不多。

  而且,包拯也不是唯一的使者,只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次出使,包拯并没有发挥出太多作用。

  但在出使途中,沿途见到的很多辽国情况,以及很多宋朝的边境情况,却让包拯受益匪浅!

  所以,回到京城之后,包拯直接上书,对沿途所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建议。

  而宋仁宗收到包拯的上书之后,也进一步认为包拯是个能干的贤臣。

  于是,此后三年时间里,包拯被外调出京,先后担任京东路、陕西、河北路的转运使。

  在担任转运使期间,包拯正直廉明,而且非常能干,做了很多有利国家的事情。

  和民间传说当中的包青天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为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实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和各地军队、粮草打交道。

  不过,也正是在这期间,包拯所展现出来的才能,让宋仁宗对包拯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包拯是一个贤臣,为官正直清廉,工作也很努力。

  但包拯本人,并不是那种可以经世济民的大才。

  这样的包拯,身居高位,对国家是一件好事。

  但他的才能,并不足以让他去担任宰相。

  这个判断,基本上也就奠定了包拯仕途的上限了。

  公元1055年,包拯因为举荐官员失误,被贬为安徽池州的知州。

  一年之后,复职刑部郎中,兼任江宁府知府。

  同年十二月,包拯调任为开封府,这一年,包拯57岁。

  民间小说里提到包拯,基本上主要讲的都是包拯在开封府工作的这段故事。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在开封府只干了两年而已。

  在后世民间传说当中,之所以会特别重视包拯的这段经历,除了包拯在职期间,确实执法严明,断案公道之外。

  最重要的是,包拯敢于得罪那些当朝权贵,甚至直接弹劾权贵,铁面无私。

  包拯的这些举动,在当时为他赢得了很多名声。

  所以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当大家渴望一个清正廉洁,而且可以帮百姓申诉冤屈的官员时,包拯这个形象,就很符合百姓们的需求,所以就进了民间小说。

  再加上后世的不断神化,所以就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那个包青天。

  在开封府干了两年之后,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在此期间,包拯还曾奉命负责刑狱诉讼,在此期间,包拯确实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断案能力,这也为后来他‘包青天’的美名,埋下了伏笔。

  公元1061年,包拯被拜为枢密副使,达到人生顶点。

  枢密院是宋朝的最高军事部门,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

  而此时的包拯,便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深得皇帝的信赖。

  不过,包拯在枢密院任职期间,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因为当时宋朝主要以和平为主,和辽国、西夏的战争也已经停止,所以枢密院的工作也不是很忙。

  另外,就在调职枢密院一年之后,在某次日常上班的时候,包拯忽然得了一场急病,就此一病不起。

  再之后,还不到一个月,包拯便撒手人寰,只留给这世界无数的传说。

  包拯去世之后,宋仁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

  包拯的儿子包绶,后来也一样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最高做到过通判的位置。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确实公正廉明,敢于得罪权贵,为百姓主持公道。

  但同时,包拯一生当中,最高也就只是担任过枢密副使,并没有担任过宰相,也没有对历史产生过什么特别重要的影响。

  至于民间小说当中,包拯的那个‘龙图阁直学士’的称号,也只是一个虚衔。

  从品秩上来看,大概也就相当于是六部侍郎这个级别。

  不过,在后世的民间小说当中,那个铁面无私、敢于为民请命的‘包青天’的形象,或许才是对包拯最好的评价。

  不管到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公正廉明的好官,永远都会被百姓爱戴。

  这个评价,远比宋朝皇帝追赠什么官职,更有说服力。

  以上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什么形象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134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