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范:杜甫笔下的岐王,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杜甫为什么会单独用这两个地方,来放在诗里举例呢?实际上,杜甫之所以会挑选这两个地方,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另有深意。
关于李隆范:杜甫笔下的岐王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李隆范:杜甫笔下的岐王的这些相关资料:
李隆范:杜甫笔下的岐王
李范(686年—726年),本名李隆范,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第四子,母为崔孺人。
他支持唐睿宗复位,进为岐王。
李范就是杜甫的名作《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
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南逢李龟年》中的一句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说,当年诗人曾和李龟年,多次在岐王和李龟年的家中相遇,感慨当年的美好时光。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杜甫为什么会单独用这两个地方,来放在诗里举例呢?
实际上,杜甫之所以会挑选这两个地方,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另有深意。
因为在唐朝开元年间,岐王和崔九这两人,身份地位都比较特殊。
这其中的崔九,指的是唐玄宗的宠臣崔涤;而岐王,则是指唐玄宗的亲弟弟,岐王李范。
在唐玄宗时期,这位岐王,那可不是一般的权贵能比拟的。
要想理解这位岐王,当时到底有多大权势,我们还得从李家当年的一些家事说起。
岐王,原名李隆范,出生于公元686年。
李隆范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李旦,当时正好在位。
所以李隆范出生的时候,其实是以皇子的身份出生的。
但是,李隆范的这个皇子的身份,有点特殊。
这主要是因为他爹这个皇帝,和其他皇帝不太一样。
话说当年唐高宗李显,也就是李旦他爹去世之后。
李旦的三哥,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显,顺利登基,史称唐中宗。
但是李显登基后不久,武则天便以太后的身份,发动政变,废黜了李显,而后改立李旦为皇帝。
李旦登基之后,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的手里。
至于李旦本人,只是一个傀儡。
非但没有任何实权,就连自由都彻底失去了。
李旦登基之后,直接被武则天软禁在宫里,并且严禁李旦一家和外人接触。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范出生了。
李隆范并非李旦的嫡子,而且也不是老大。
在李旦登基之前,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李成器、庶次子李成义。
李旦当上皇帝之后,又和一个窦姓妃子生了老三,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出生后,接下来的两年里,李旦又陆续生了三个儿子。
但是这其中,最小的老六夭折了,而老四,便是后来的岐王,李隆范。
李隆范出生时,李旦一家一直被软禁在深宫之中。
后来到了李隆范六岁的时候,已经掌握所有大权的武则天,直接废黜了李旦,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至于李旦,则是被她立为了太子。
而李旦被立为太子之后,武则天依然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依然将李旦一家软禁。
直到八年之后,武则天改了主意,改立自己的三儿子李显做太子,李旦则是被改封为相王。
直到这时,李旦失去了太子之位,远离了朝堂斗争的核心,一家人才终于重获自由。
因为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旦一家一直被软禁,过着特殊的生活。
所以,李旦的五个儿子,彼此之间感情也是极好的。
另外,因为常年被软禁,又被紧密监视,李隆范受到的教育,也和其他权贵之后不同。
在被软禁的日子里,李隆范对音律越来越感兴趣,后来更是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爱好。
李旦的五个儿子里面,其中四个,都和李隆范的情况差不多。
因为早年的特殊经历,只能将自己的兴趣,放在琴棋书画方面。
不过,这五个儿子当中,唯有老三李隆基,心怀大志,和其他兄弟不同。
这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
此后的几年里,李旦一家暂时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核心,日子稍微过的安稳了一些。
后来到了公元705年的时候,在武则天病重期间,宰相张柬之突然发动了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还政于李显。
这场政变,后世史称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发生的时候,李隆范刚好年满二十岁。
随着李显复位,李旦一家彻底重获自由,李旦的几个儿子,也得以正常入仕做官。
在之后的几年当中,李隆范虽然有了官职,但一直不愿参与权力斗争,所以日子过得相对悠闲。
不过,老三李隆基却野心勃勃,在这几年当中,结交了不少好友,联络了许多势力,为后来的那场政变,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这几年当中,李旦一家虽然过得稍微舒服了一些,但朝堂上的斗争,却依然没有停止。
李显复位后,他的皇后韦氏,依然野心勃勃。
所以此后的数年时间里,韦后大肆揽权,在朝堂上清除异己,再次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数年之后,等到韦氏大权在握的时候,韦氏干脆直接下毒,毒死了李显,而后以皇太后的身份,拥立小皇帝登基,打算重演当年武则天的旧事。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已经准备数年的李隆基,却突然站了出来,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而后再次拥立李旦为皇帝。
李旦登基之后,李隆基就被立为太子。
至于李范,则是再次成了亲王。
此后,李隆范被封为岐王,兼任左羽林大将军,负责帮李旦守卫宫城。
这也就是岐王这个封号的由来。
不过,李旦登基之后,朝堂上的斗争,依然没有停止。
那位之前发动政变的太平公主,同样野心勃勃,想要掌握更多的权力。
如此一来,李隆基自然就成了她的头号敌人。
所以接下来,一场姑侄二人之间的斗法,由此开始。
但是,当这场姑侄斗法开始之后,却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太平公主为了打压李隆基,便想要借李隆基并非嫡子的理由,废掉李隆基,改立李旦的其他几个儿子为太子。
因为相对李隆基来说,其他几个皇子,性格相对懦弱,更方便太平公主掌权。
但是,当太平公主开始接近几名皇子,表现出想要拥立他们上位的时候,李隆基的四个兄弟,无一例外,全部坚决表示拒绝!而且,兄弟四人还坚决站到了李隆基身后,帮助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向来都是兄弟之间,为了权力而争得你死我活。
像这种面对权力和皇位,却能坚定拒绝,甚至还反过来帮助自己兄弟夺权的事情,实在是不多见。
至于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一幕,或许是因为,当年被软禁的时候,兄弟几人的感情实在是太好。
而且,被软禁的岁月当中,兄弟几人也见惯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不愿在为了权力而牺牲。
总之,面对太平公主的示好,兄弟几人没一个妥协,反倒是坚定站到了李隆基的身边。
这其中,李隆范更是最为坚定的一个。
在这之后,身为皇帝的李旦,为了化解这段恩怨,避免流血事件发生,干脆直接禅位给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太平公主依然不肯善罢甘休,反倒是打算再次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
不过,就在太平公主即将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却抢先下手,先行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
最后,就连太平公主本人,也被李隆基赐死。
自此之后,李隆基彻底坐稳了皇位,而这场政变,在历史上则是称之为‘先天政变’。
在先天政变当中,李隆范可以说是立下了大功。
因为当时他正担任左羽林大将军,羽林军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直接控制的。
在先天政变当中,李隆范一直冲在第一线,带领羽林军诛杀了太平公主的党羽,这才保证自己的哥哥李隆基,彻底坐稳了皇位。
而在这场先天政变当中,李隆基的其他几个兄弟,也各自都有很大贡献,相当于是兄弟五人,联手发动政变。
更为难得的是,先天政变之后,随着李隆基坐稳了皇位,其他兄弟四人,没有任何一人贪恋权位。
除了必要的王位和一些必须授予的官职之外,兄弟几人几乎都懒得再参与朝政,各自回家过起了逍遥日子。
对于这样的几位兄弟,李隆基也是极为够意思,除了权力和皇位之外,所有的一切,只要李隆基能够给的,绝不吝啬。
李隆基还将几个兄弟的王府,全都安排在自己的皇宫周围,方便自己可以经常去他们的王府,找他们玩乐。
甚至就连皇帝的名号,李隆基后来也给了。
后来老大李成器去世之后,李隆基直接追谥其为‘让皇帝’,让自己的哥哥在死后做了皇帝,弥补这位嫡子大哥,生前没做过皇帝的遗憾。
至于李隆范,虽然没有夸张到被追谥为‘让皇帝’,但生前的日子,同样也是过得极为逍遥。
因为避讳的原因,在李隆基登基之后,李隆范除掉了那个隆字,改名叫做李范。
李范一生不喜权力,不恋高位,不参与朝堂斗争,唯独对音乐、诗歌等领域,极为感兴趣。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岐王府上,便成了无数大诗人、大音乐家的集会之所。
而李龟年作为当时最有名的顶级乐师,自然也就经常得以出入岐王府,为岐王演奏音乐了。
至于诗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诗佛王维,就曾在岐王府上做客。
而且,王维能够顺利入仕,通过科举考试,还是多亏了岐王李范的推荐。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
杜甫之所以有幸在岐王府内,见过李龟年,还真不是因为他的诗人身份。
实际上,李龟年在岐王府演奏音乐的时候,杜甫年龄尚小。
岐王李范去世的时候,杜甫也就只有15岁而已。
杜甫之所以能去王府,主要是因为杜甫他们家比较牛,当时岐王又比较喜欢开party,杜甫纯粹是被家里长辈,带去王府见世面的。
至于同时代的大诗人李白,应该是没去过岐王李范府上做客。
因为李范去世的时候,李白刚刚仗剑出蜀,抵达扬州,结识另一位大牛人孟浩然。
当时的李白,虽然已经有了名气,并且在这一年写出了那句千古流传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是因为李白之前不在京城,自然是没去过岐王府上的。
公元726年,唐朝开元14年,这一年四月,岐王李范安然去世于家中,终年41岁。
虽然没能被追赠为‘让皇帝’,但是李范死后,李隆基却追封他为惠文太子,也算是很够意思了。
回顾李范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李范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其实就是放弃权力,选择了兄弟亲情。
正是因为他放弃了权力,所以才得以善终,李隆基也得以独掌大权,缔造开元盛世。
如果李范他们兄弟几个,也为了权力而斗争的话。
别说开元盛世,唐朝能不能继续传承下去,恐怕都是一个问题了。
所以,所谓的权力、地位以及财富,和亲情相比,到底哪一个才是珍贵呢?
以上就是李隆范:杜甫笔下的岐王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41127.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