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1-28 17:30 阅读

  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能够进京接受皇帝召见,这绝对是天大的机会。

  关于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的这些相关资料:

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

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为西汉名臣。

  达达搜探秘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汉武帝再次下诏各郡国举贤良,菑川国再一次推荐公孙弘赴京。

  能够进京接受皇帝召见,这绝对是天大的机会。

  元光元年(前134),广川人董仲舒就是在与武帝的策问中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名扬天下。

  但公孙弘对送上门的机会却予以婉拒,建元元年(前140)公孙弘就曾被郡国举荐入京,却因出使匈奴的结果让汉武帝很不满意,又辞官回乡。

  但郡国官员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七十岁的公孙弘只好应命。

  公孙弘,菑川人,年少时因通《诗》、《书》而闻名郡国。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二十一岁的公孙弘与同龄的贾谊一道被征为博士,这年董仲舒才刚刚出生。

  文帝刚继位时,陈平、周勃等一批功臣勋贵把持朝政,贾谊,公孙弘这样的年轻儒生倍受排挤,贾谊被放逐到长沙国任相,公孙弘也因犯错去职回家。

  穷困的时候,公孙弘被迫当郡国猪倌到海边放猪。

  四十岁的时候开始学《春秋公羊传》,也学有所成,名扬郡国。

  第三次被征召入朝后,武帝向众贤良发下制书策问天人之道。

  太常阅卷后认为公孙弘的对策老生常谈,并无多少新意,将其列为下等。

  不料疏文呈上后,武帝一眼就看中了公孙弘的文章,将其提升为第一,并诏公孙弘入见,拜为博士。

  作为一个儒学经师,公孙弘对于《春秋公羊传》的研习不及更具学者气息的董仲舒。

  但历尽岁月打磨的公孙弘处事更为圆滑,其思想也更贴近实际。

  对策中提出的四条治国要点除了儒家宣扬的仁、义、礼,还有法家的权术。

  汉武帝其人外儒内法,虽然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但只是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维护皇权,并没有把儒家经学真正用于治国理政中。

  在内心深处,汉武帝认可的还是法家,这符合武帝一贯的霸道风格。

  董仲舒书生气太重,偏理想化,不会灵活变通,所以武帝对他敬而不用。

  公孙弘就不一样了,善于融合变通。

  比如主张法不远义,和不远礼,即法令要考虑到道德人情而不远离道义,百姓就会服从法令,不背离道义;和谐要坚守基本的人际原则而不远离礼节,百姓就会彼此亲近而不发生矛盾。

  这种儒法合流的治国理念比纯粹的儒学治国更实用,也很对汉武帝的脾气,因而公孙弘得以被武帝重用。

  元朔五年(前124年),公孙弘被武帝封侯拜相,走上了人生巅峰。

  汉朝建立以来,丞相均为功臣勋贵,唯独公孙弘出身布衣,没有

  侯爵。

  于是武帝下诏封平津乡650户给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

  公孙弘由此成为汉朝以丞相封侯第一人,此后以丞相封侯的惯例亦始于此。

  武帝任用公孙弘一方面用他推行儒家治国,另一方面则是看重了公孙弘出身草根,无政治根基背景。

  布衣丞相公孙弘也深知武帝用意,从不与武帝发生正面争执,武帝一旦与其意见不合,公孙弘立马认错请罪,然后再从长计议。

  武帝问政时,公孙弘都是把各种建议都提出来,让武帝自己选择。

  不过公孙弘也并非对武帝毫无原则的顺从,作为一个儒者,他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汉武帝曾想把建设北方朔方郡,朝鲜沧海郡与经营西南夷一起实行,公孙弘认为这样人民负担太重,就上奏不修朔方郡,武帝不准其奏。

  但公孙弘并没有放弃,而是后退一步向武帝请罪,给武帝一个台阶下。

  然后迂回周旋使汉武帝停止了修沧海郡与经营西南夷,减轻了人民负担。

  汉初博士专于学术,皇帝虽会问政于博士,但只是咨询,博士在政治决策中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汉武帝罢黜百家后,朝廷只设立研习儒家五经的博士,但这时的五经博士只是比之前更具有话语权,依然没有决策权。

  直到公孙弘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局面。

  公孙弘规定五经博士设置弟子五十人,作为人才库备用,通过经艺考试从中选拔人才做官,将经学与功名挂钩。

  于是天下之人竞相研读经学,儒家士大夫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汉武帝临终时,给汉昭帝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全是功臣贵戚。

  到汉宣帝临终时,给汉元帝留下的三名辅政大臣史高、萧望之、周勘,其中只有史高是外戚,萧望之和周勘都是儒家士大夫。

  这一变化的背后推动者正是公孙弘。

  董仲舒奠定理论,公孙弘具体执行,二人为儒家思想的发展立下了大功。

  但一提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们只会想起董仲舒,公孙弘的知名度则要小得多。

  一方面是董仲舒率先提出了观点,掩盖了后来者的光芒。

  另一方面则是公孙弘私德有亏,不为后世人推崇。

  公孙弘为人表面宽和,实则气量狭小。

  因董仲舒才学在公孙弘之上,公孙弘就设法把董仲舒迁为胶西相。

  胶西王娇纵不法,残忍暴戾。

  公孙弘想借刀杀人,结果董仲舒命大,当了几年胶西相后就辞官归隐专心做学问去了。

  对于其他朝臣,公孙弘也经常挖坑使拌。

  每次奏事,公孙弘都让别人先说,自己看武帝脸色见风使舵,因而被武帝赞赏信任。

  却也得罪了朝臣。

  直臣汲黯就被其坑过好多次,气得汲黯在武帝与朝臣面前当众指责公孙弘多诈而无情实,说好的跟我一起上奏,可最后却变卦又反对当初商量好的奏议,是不忠诚的表现。

  公孙弘因此记恨汲黯,

  右内史管界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很难管理。

  公孙弘就向武帝提议调任汲黯为右内史,想让汲黯去触犯达官显贵,引火烧身。

  但汲黯刚正不阿,执法严明,武帝都对他很敬重。

  在右内史任上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废弛荒疏过。

  有这样的污点,公孙弘的知名度不如董仲舒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就此定论公孙弘是一个坏人也不对。

  前面讲到的他能以天下苍生为重劝谏武帝就是一个闪光点。

  此外,公孙弘作为一个丞相,俸禄很高,却十分的低调节俭,史载他夜寝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

  俸禄都用于周济自己草根时代的贫贱之交。

  汲黯说他的节俭是沽名钓誉,他则回应道齐国的管仲生活富贵奢华,而晏婴节俭朴素,两人都把齐国治理得好好的。

  结论就是,臣子的生活是豪华还是简朴,只是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与他对国家的贡献没有联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孙弘的确私德有亏,但并没有对他治国理政造成多大负面影响。

  他确立儒家经学的政治地位,在执政过程中能以天下苍生为重,于国于民还是有贡献的。

  以上就是公孙弘开创以丞相褒侯的先河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992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