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三国时期 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曾先后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3-01-18 10:50 阅读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其尊称主要延续自汉朝,通常将管辖一郡的官员尊称为“府君”,管辖一州的被尊称为“使君”,而将获得开府权力的官员尊称为“明公”。

  关于三国时期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国时期的这些相关资料: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

  三国(220年-280年),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中国古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尊称,而这通常是与其官职和地位息息相关的。

  三国时期,其尊称主要延续自汉朝,通常将管辖一郡的官员尊称为府君,管辖一州的被尊称为使君,而将获得开府权力的官员尊称为明公。

  可是,掌控了朝政大权的曹操固然能延续汉朝尊称,但孙权和刘备却由于难以获得升迁,根本没有办法对此予以沿用,于是便出现了两个特有的尊称,即孙权被尊称至尊,刘备被尊称主公。

  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尊称变化。

  曹操的尊称:明公、丞相、大王

  曹操于熹平三年(174年)通过举孝廉入仕,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这一时期由于官职相对较小,因此谈不上什么尊称,直到初平二年(191年)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才能被尊称一声曹府君。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兖州刺史刘岱被杀,济北相鲍信等人于是共迎曹操出任兖州牧,不过这个职位一直没有得到朝廷承认,直到兴平二年(195年),东归的汉献帝在号召各路诸侯勤王时,曹操才正式被拜为兖州牧,这时期的曹操便也当得起一声曹使君了。

  之后,由于曹操成功将汉献帝掌握在了手中,因此官职得到迅速提升,建安元年(196年)三月获封建德将军,六月被拜为镇东将军,袭爵费亭侯,八月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九月,曹操将汉献帝迁往许县,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大将军乃是具有开府权力的,至此之后见了曹操便要尊称明公了。

  这一点在《三国志》中多有体现,例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建安元年十月前,皆称曹操为太祖,十月后便改称公了(如上图)。

  又如《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对曹操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由于公这个称呼当时比较普遍,例如张绣便称贾诩为公,因此为了表示尊敬,一般会在前面加一个明字。

  虽然之后曹操将大将军职位让给了袁绍,但曹操随即又出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由于司空与大将军一样都有开府权力,因此尊称倒没有什么变化。

  此后,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曹操的职位始终没有大的变化,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攻灭袁绍后,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丞相。

  于是,曹操的尊称便又变成了丞相或曹丞相。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获得了建立封国的权力,曹操的尊称自然又变成了公。

  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四年(216年),汉献帝又册封曹操为魏王,曹操的尊称便又变成了大王。

  如上,早期曹操职位较低,还谈不上什么尊称,称呼是以姓+职位便可,而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随着其职位的不断提升,尊称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主要使用的便是明公、丞相和大王三种。

  孙权的尊称:将军、吴侯、君侯、大王、至尊

  孙权早年被兄长任命为阳羡县长,后虽经朱治举孝廉、严象举茂才,但因当时汉献帝已落入曹操之手,孙权并未获得任何任命。

  直到建安五年(200年)其兄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接替其位,才被东汉朝廷拜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孙权自此开始被尊称为将军或孙将军。

  赤壁之战后,在孙刘联盟的大背景下,刘备于建安十四年(209年)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领徐州牧。

  此后,孙权的官职长期没有发生变动,而这便是孙权早期一直被尊称为将军或孙将军的原因。

  在此期间,《三国志》中提到了孙权的另外一个尊称,那便是至尊,且史料中多次出现。

  例如周瑜重病中给孙权写信,其中提到,曹公在北,刘备寄寓,此至尊垂虑之日也;又如吕蒙偷袭关羽前,向孙权密陈计谋,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甚至连诸葛亮在给陆逊的信中,也称孙权为至尊。

  关于这个称呼出现的原因,目前没有定论。

  个人认为,应该是由于在此期间孙权的职位始终没有变动,但其势力却在迅速发展,导致此前的称呼已经不能满足于此时的需求,毕竟其麾下的太守和刺史都有一堆了,但又不能贸然采用汉朝已有的尊称,于是便想出了这个称号。

  也就是说孙权尊称至尊,和刘备尊称主公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身死。

  见孙刘联盟破裂,曹操于是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

  于是,自此孙权开始被尊称为吴侯或君侯(使君+侯爵)。

  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在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后,由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遣使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送还曹魏,于是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此后孙权便也能被尊称为大王或吴王了。

  如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权担任的都是将军职位,因此长期被尊称为将军或孙将军,直到封侯和封王之后,尊称才改为吴侯、君侯和大王、吴王。

  当然,孙权最后还是称帝了,尊称自然就变成了陛下。

  刘备的尊称:将军、使君、主公

  与前两位相比,刘备不仅起点低,而且起步时间也晚,早年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后在曹操攻打徐州时救援陶谦,陶谦表刘备为豫州刺史,但这个称号并未获得朝廷认可,因此颇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建安元年(196年),由于吕布与刘备关系恶化,曹操为了拉拢刘备,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直到此时,刘备才能被尊称一声将军。

  不久,刘备败于吕布,转而投奔了曹操,曹操于是又让他做了豫州牧。

  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再度败于吕布,在与曹操一起进攻并杀死吕布后,随其返回许昌,被封为了左将军。

  此后,由于刘备与曹操关系恶化,导致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位再也没有得到升迁,因此长期被尊称为使君和将军,刘豫州这个称呼虽然出现频率也很高,但却算不上尊称。

  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荆南四郡,至此才算真正站稳了脚跟,虽然部署们推荐刘备为荆州牧,但并未获得曹操的承认。

  建安十六年(211年),担心曹操进攻益州的刘璋,用了一招引狼入室之计,成功将刘备请进益州,还给皇帝上表推荐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

  按理来说,这个官职已经足够大了,虽然只是代理大司马,但毕竟是已经有了开府权力了。

  不过,操持朝政大权的曹操,怎么可能同意给刘备升官,因此刘备也没好意思真的开府,他还是只能挂着使君这个已经不怎么符合身份的称呼。

  等到刘备吞并了益州,横跨荆益两州的刘备早已经是一方诸侯,奈何想要加官进爵却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

  于是,刘备便遇到了和孙权一样的难题,毕竟手底下可是有一堆人等着加官进爵呢,结果不知道谁的脑袋灵光一闪,将主上和明公两个尊称揉在了一起,想出了主公这个称呼。

  在电视剧《新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皆被部下称为主公,这个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主公这个称谓在三国时期只有两个人用过,一个是刘备,一个是刘禅,可以说是蜀汉的专属称呼。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后,虽然刘备麾下上表刘备为汉中王,但实际上仍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这个汉中王实际上是刘备自立的。

  因此刘备一般也不被尊称为大王,而是继续沿用了主公的称呼,直到其正式称帝后。

  实际上,刘备的情况比孙权还要尴尬,毕竟孙权后来可是真正被封侯、封王的,而刘备的身份始终没有得到朝廷认可,虽然他凭借着刘璋上表自己为行大司马和部下上表称汉中王成功开府,但由于没有得到朝廷认可,所以他的开府属于变相开府。

  这也是刘备麾下文臣武将官职与汉朝官制极不相符的原因,毕竟以刘备尴尬的身份,根本没有办法给部下按照朝廷制度名正言顺的加封官职,最为典型的便是,赵云虽然在蜀汉地位很高(中护军仅次于四方将军),但由于官职别扭,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个杂号将军。

  以上就是三国时期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965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