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难度有多难,比如县文科状元、县理科状元、省文科状元、省理科状元等之类的。
关于古代科举难度有多难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代科举难度有多难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代科举难度有多难
还不知道:古代状元有多难考的读者,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每年高考分数出来的时候,各个地方就会出现了很多状元。
比如县文科状元、县理科状元、省文科状元、省理科状元等之类的。
之所以叫状元,主要是受科举制的影响。
因为古代的科举制里面,级别最高的考试第一名就是状元,这个称呼一直流传到现在。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状元和古代一样,事实上完全不一样,如果现在的状元穿越到古代的话,连秀才都考不上。
因为古代的科举的难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科举制是在隋朝的时候出现的,隋文帝改变之前按门第出身选拔官员,改用才学高低作为录取的标准。
这开创了一种新的官员选拔标准。
当然,隋朝虽然开创了科举制,但由于隋朝存在的时间很短,还没有来得及推广这种制度就灭亡了。
唐朝建立后,对于隋朝建立的很多制度都很好的继承,其中就有科举制。
唐朝对科举制的贡献还是比较大的。
唐朝时科举考试分为文举和武举两部分。
每一部分考试的内容越来越细化。
而且考试的时间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录取的标准和过程都有详细的规定。
总的来说唐朝对科举制的贡献不亚于隋朝。
唐朝之后的王朝,都继续沿用这种制度,一直到清朝末期废除。
我们今天主要看一下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因为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
而且科举制也成为了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由于清朝距离现在非常近,所以我们知道的也越详细。
还有就是清朝的科举录取人数相对较多,这样难度也降低了点。
虽然是这样,难度还是非常高。
当你完全了解清朝的科举制之后,你就知道有多难了,也就知道在清朝考中状元是什么概念了。
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部分。
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考过了童生试就能成为秀才。
考过了乡试就能成为举人。
考过了会试就能成为贡士。
考过了殿试就能成为进士。
这四个级别和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教育差不多。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也确实是这个意思,但是难度却有是天差地别。
要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在古代相当于人人都考过了乡试,都成为了举人。
想想就知道是绝对不可能的,要不然古代就乱套了。
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一般来说捕快及后代、妓女及后代、商人及后代、媒婆及后代等等,这些人都是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
这些行业被称为下九流,在封建社会是受到歧视的。
看完这个是不是发现,家里有做生意的、演员的之类的,就和科举无缘了。
除了这些行业的人不能参加考试,还有就是身体有残疾的不能参加。
比如耳聋、毁容、瘸子、驼背等,这些都是没有资格的。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绝对是胡扯的,因为罗锅就没有资格残疾考试。
这样的话就有非常多的人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不过如果你有资格参加考试的话也不要高兴,因为这只是个开始,还没有到考试的。
因为考试的难度远比现在的考试难度高。
先看一下童生试有多麻烦。
之所以叫童生试是因为参加考试的考生都统称为童生,不论年纪大小都是这个称呼。
看这个称呼就能发现和现在小学生的意思差不多。
童生试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一般的读书人都是可以参加考试的。
童生试还是比较复杂的,不是说考一场就行了。
童生试有三个级别,每个级别有四五场考试,每场考试有四五门课。
现在想想差不多是50到70场考试。
,这70场考试必须都过童生考试才算正式考过。
看到这里我们能发现,既然是考这么多次试,肯定不止是每场写一篇作文这么简单。
总的来说,童生每个级考的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现在是不是明白,古代考试不仅仅是八股文,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
当然,童生试不是说你考过就能接着考下一场了。
童生试的最低级别是县试,一年举行一次,在每年的二月份进行。
考过的话才能进行下一步,也就是府试,相当于现在去市里面考试。
这个也是一年一次,在每年的四月份举行。
府试过了之后就可以参加院试了,这个是在省里面举行的,级别更高一点。
当然,由于级别高,这个举行的频率也没有这么高,是三年举行两次,也有的是三年举行一次。
看完童生试我们就能出来,顺利的状况下,也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考中秀才。
如果不顺利的话,多少年的都有。
任何王朝对考生都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你愿意可以随便靠。
如果你考中了秀才,恭喜你,你能进入下一轮考试了,也就是乡试。
乡试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随便考的,是有一定的门槛的。
一般来说,参加考试的人比如要去县里、府、省之类的学堂里上学。
说白了就是证明你是这里的学生,你可以去这里报个名,不在里面上学也可以,和挂职差不多。
除了上学,考试之前,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之后,就能参加考试了。
一般状况下,这些都是没有什么问题,和现在考前体检差不多。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个省进行,一般来说是在八月份举行的。
历朝历代对乡试这个级别还是很重视的,乡试的主考官都是皇帝指定的,一般都是翰林或者学士之类的。
乡试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
也就是说一场考试一共是四天。
这四天的时间里,考生只能在考场里面呆着,不能外出的。
所以考试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吃喝拉撒所有的东西。
没准备好这些的话,光是在里面待四天,一般人都扛不住。
监考官只是负责监考,考试只要不作弊,在里面出现任何状况监考官都不用管。
如果你考试出现疾病的话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一点可以说非常不人性化。
乡试的内容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简单的说就是考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就是考几本书的内容和写一篇文章。
难的说就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
而且要求非常多,必须按照一定的模式来写。
要是跑题的话就别指望能考过了。
之所以这样,就是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
顺利的话,一年就能考过,不顺利的话就不用说了,很多人一辈子都考不过。
考过之后就能成为举人了,这样也就有资格参加下一场考试,也就是会试。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每三年一次。
古代交通不便,如果路途比较远的话,去京城参加考试时间非常久,有的都要提前一年左右出发。
当然,去京城不仅是时间长这么简单,还有就是花费比较高。
即使是现在,你步行去北京的话也需要很多钱。
所以很多影视作品里写有些书生没钱去京城考试,这并不是杜撰,而是很常见的现象。
不过对于会试是几乎不会出现的,因为考过乡试成了举人之后,都还是比较有钱的。
根本不缺这点路费。
会试在二月份或者三月份举行,所以也叫春闱。
考试的内容和乡试一样,也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要求也都差不多。
一共三场,每场三天,提前一天进考场。
进去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考完之后,当月就能出结果了,这个和现在高考、中考出成绩差不多,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考过之后,就能成为贡士了,然后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步——殿试。
殿试之所以叫殿试,是因为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在大殿里面举行。
所以参加考试的人就有机会见到皇帝了。
殿试的考试时间和会试是有关联的。
是在会试考试结束之后的下个月进行,也就是三月或者四月份进行。
之所以和会试离得这么近,也是方便考生参加考试。
只要你考中贡士了,就能立刻进入下一次考试了,还是比较节约时间的。
由于和会试时间是一起的,所以也是三年一次。
由于是皇帝监考,所以殿试的考试内容很少,考试的时间也非常短。
殿试考试只有一天时间,从清晨到日暮。
考试的内容只有策问,考前检查之后就可以领试卷考试了。
所谓的策文也就是对经书上的内容或者政事进行出题。
当然题目有时候只有两三百字,有时候长达上千字。
一般来说,考生写的答案都是两千字左右,这个是最佳的结果。
殿试结果出来的还是比较快的。
考中之后分别三个级别;一甲,也叫进士及第,一共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称为状元、榜样、探花。
二甲,也叫进士出身,占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一。
三甲,也叫同进士出身,占录取人数的三分之二。
高中一甲的人皇帝当场赐官的,二甲和三甲要再考一遍,成绩靠前的可以赐官。
看到这里我们能发现,状元终于出现了。
花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考中状元了。
可以说三年才出了一个状元。
事实上,这不仅是时间周期长这么简单。
录取比例也非常低,我们看一下各个阶段的考试录取比例就知道了。
童生试是最低级别的,考过就是秀才。
清朝一共存在276年,共出现了46万名秀才。
平均一年出现1666个秀才。
我国现在是1300多个县,一个县一个文科状元、一个理科状元,共有2600多个状元。
这样看的话,秀才比县状元难度差不多大一倍。
现在知道范进为何一直都是秀才了吧,《武林外传》里的秀才是什么概念了吧。
再看一下会试,这个是科举里最难的考试。
举人的录取率非常低,一般只录取考生的2%,也就是50个人只录取一个。
正常情况下,每个省一年也就只录取几十人,最多的话也不过上百人。
说真的,清朝北大在各省的录取人数都比这个高,这样看的话,想要考中举人真的需要很大的天赋。
第三看一下院试,这个录取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贡士的录取比例相对来说高一点,差不多是150万人中有一个是贡士,按照现在的比例,全国应该有1000多个贡士。
看起来很少,但是举人本来就很少,所以举人考中之后,再考贡士还是很简单的。
难度比考举人容易点。
最后看一下殿试。
殿试的录取比例就是更低了,唐朝时一次殿试最多只录取几十人,一般也都是二三十人,平均一年录取十个人左右,这个比省状元还难。
当然,唐朝之后比例高一点。
清朝的时候,一次录取几百人,正常都是三四百人,少的话几十人也有。
考中贡士之后,很多都是可以考中进士的。
其实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年最多一百人,但这个比例也非常低。
现在我们再看一下回到古代称为状元的可能性吧。
简单的说,人家是三年才出一个状况,要在所有的考生中脱颖而出。
光是看这句话就知道难度有多高了。
很多人觉得难度这么高,古人或许就不热衷于考试了。
其实,但凡有条件的,还是喜欢参加科举考试了。
因为一旦考中了,好处非常多,比现在的状元多得多。
光是童生试的秀才,见到县太爷就不用下跪了,而且犯罪也不能用刑,这个还是不错的。
举人就更厉害了。
考中举人意味着有做官的资格,一旦县里面有空缺,就能直接做县官了。
即使不做官,县里面的事物,县官也要和举人一起商量的。
而且国家每年还给举人的俸禄,除此之外,举人还不用交税,服劳役等。
举人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至于贡士、进士就更不用说了,那都绝对能做官,而且明清时期,很多高官都是通过科举途径升迁上去的。
也就是说,考中进士之后,当大官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清朝的大学士、总督、巡抚、尚书等很多都是科举出身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好处,所以古人才一直参加科举。
反过来说,正因为有这么多人参加,竞争才会这么大。
现在想想,回到古代做状元确实不错,不过概率也几乎没有。
毕竟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以上就是古代科举难度有多难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812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