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刘备入川后刘璋去哪里了 刘备入川后荆州之主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12-16 18:20 阅读

  刘备入川后,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关于刘备入川后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刘备入川后的这些相关资料:

刘备入川后

刘备入川后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接下来达达搜探秘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并发动战争。

  刘备一直向成都逼近,诸葛亮、张飞和赵云亦入蜀助战,但刘备军队在雒城时受阻一年,直至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刘备围困成都,刘璋才向刘备投降。

  刘备大军进入成都的那一刻,却是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

  本来城里的人已放下了武器,下面要干的就是做好接收工作,军队、府库、官衙、房产、档案,这些都是重要部门或物资,所谓百废待兴,一切从头开始。

  但是,刘备发现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做好这些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却找不到了,上街一看,气坏了,原来不少人一进城就急着跑到府库去抢那里的财物,结果乱了套。

  刘备很生气,但左右提醒他,这怪不得大家,因为这是他自己曾下过的一道命令。

  刘备怎会下这种奇怪的命令呢?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在围攻成都时,刘备与众人约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库里面的东西都归大家,他自己不要(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刘备鼓励大家好好攻城,只要成都攻克,所有东西该拿就拿,能拿多少就拿多少,有了这样的命令,谁还关心正事?

  有时候真怀疑这条记载有误,以刘邦那样的匪气和流氓习性,攻破咸阳之际尚知道约法三章,以不失民心,刘备向来以仁义自许,怎么可能下达这么缺心眼儿的命令?

  但仔细一想也并非不可能。

  我们都知道,刘备的性格特点是有韧劲,能忍耐,喜怒不形于色,十分成熟和沉稳。

  但这样性格的人往往也容易有轻浮和任性的一面,因为性格中的忍耐意味着克制和压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比如喝多了,或者特别高兴、特别愤怒的时候,往往有意想不到的言行发生。

  看刘备的一生,这种状况出现得还真不少。

  成都近在眼前,梦想即将实现,为了确保走好这最后的一步,某次喝完酒后刘备一兴奋,顺口下达了那样的命令,不是不可能。

  刘备虽然出身小商贩之家,但他公认的长处是豪爽。

  豪爽之人,视钱财如粪土,有福共享,有难同当,是他们吸引众人拼死追随的地方。

  对于这样的命令,诸葛亮也不好阻拦,因为反对它不仅有损刘备的威望,也是和大多数人过不去,未来事业的路还很长,益州的情况也很复杂,还需要大家团结一心,所以恐怕想了想也就算了。

  只是,这造成了刚入成都时的短暂混乱。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将士们都放下武器,奔向各个官府仓库,自行拿取那里的财物(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好在抢占的是官府财物,而不是老百姓,这总算让刘备手下的这支队伍与真正的土匪保持了距离。

  稍稍安定下来后,刘备在成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据《华阳国志》记载,当时蜀中十分富有,刘备命令置酒大会,犒劳三军将士。

  刘备下令,拿城中百姓的金银颁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先主克蜀,蜀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还其谷帛)。

  这条记载很奇怪,从老百姓那里把金银弄来赏赐给将士,难道连老百姓也抢了吗?又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这把人弄糊涂了,到底是抢还是给呢?

  对照一下《三国志》,这个问题就明白了,《三国志》记载,刘备置酒大飨将士,取蜀城中的金银分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老百姓(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在原文中,《华阳国志》是取蜀城中民金银,《三国志》是取蜀城中金银,《三国志》少了一个关键的民字,这一少就好理解了,刘备颁赐给将士的是官府里的金银,而非老百姓的。

  与之前《零陵先贤传》的记载相对照,可见刘备入城后,不仅将士们自行拿取了原刘璋官府中的财物,刘备也拿了一部分,并把它们分赏给了有功将士。

  为什么又还其谷帛呢?之前提到,成都城破之时,粮草尚够吃一年,大概刘璋为保城,实行了战时经济政策,把城里老百姓家的谷物、布帛这些重要物资都集中起来,由官府统一调配,刘备进城后,把这些东西分别还给了百姓。

  用城里官家的金银赏赐将士,把本属于老百姓的谷物布帛还给大家,这符合当时的情况,也符合刘备既豪爽仁义又不侵害百姓的一贯性格,在对史料的分析上,关键要看有没有那个民字。

  但是并非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这样理解,元人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说道:凡是城里所有公家、私人的金银,都全部拿来分别赏赐给将士,至于谷物布帛,则各自归还其原来的主人(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银,悉取以分赐将士,至于谷帛,则各还其主也)。

  按照胡三省的理解,刘备不是一般的差劲了,简直就有点混账了。

  公家的金银好办,都在金库银库里,有封条有登记,用多少拿多少。

  老百姓家里的金银呢?挨家挨户去征、去抢吗?

  有人认为,这与谷物布帛一样,不是刘备下令征抢的,是刘璋原来命人从百姓那里集中起来的。

  这种说法的可能性较小,一来缺乏史料支持,二来刘璋没必要那么做,围城守城,粮食、布帛是命根子,金银再多也没用,要集合城中官民的士气,到人家家里拿金子银子,既没有那样的道理,更没有这样的必要。

  刘备这次大赏群下,出手极为阔绰。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的赏赐按功劳大小分成不同等级,享受到最高一档的有4个人,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张飞和关羽,赏赐的标准是黄金500斤,白银1000斤,钱5000万,锦缎1000匹。

  这是一大笔财富,用巨款来形容都嫌不够。

  两汉法定货币是所谓的钱,也就是那种铜铸的孔方兄,所谓多少钱就是多少枚铜钱,曹操的父亲曹嵩曾花1亿钱买了个太尉当,就是用了1亿枚铜钱。

  在汉代,黄金是比较珍贵的,也可作为货币流通,秦汉初年1斤黄金值1.5万钱左右,王莽时期1斤黄金约值1万钱,以后金价虽有起伏,但大体保持在1万钱至1.5万钱之间的水平。

  500斤黄金相当于500至700万钱。

  至于银的价格,目前国际市场上约是黄金的五十分之一的水平,但中国古代普遍缺银,汉代金银比价约为5倍,即5斤银相当于1斤黄金,1000斤白银,相当于200斤黄金,折合200至300万钱。

  刘备赏赐给诸葛亮等4个人的东西,不算锦缎大约折合6000万钱左右。

  6000万钱,从购买力的角度,合现在大约多少钱呢?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桓帝时1石米的价格是50钱。

  《汉书》中明确,汉代1石为4钧,30斤为1钧,1石即120斤。

  根据对汉代出土的各种权也就是秤砣进行的考证,汉代的1斤相当于如今的半斤,1石即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现在1斤米约2.5元人民币,按照平价理论推算,汉末的50钱相当于如今15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汉末每钱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汇率约为1比3。

  6000万钱,相当于如今1.8亿元人民币。

  诸葛亮等人转眼成为亿万富翁,其他众人受到的赏赐虽然没这么多,想来也不会很低。

  从刘备制定的赏赐标准看,他没有按照职务高低、资历大小或跟随自己的时间长短来排定,在享受最高标准的4个人里,法正虽不是旧部,但他是谋取益州的功臣,不用多说;诸葛亮的职务虽然不是最高,但他和张飞、赵云一道出了大力,也不用说;关羽没来益州,但他镇守荆州有功,也应该。

  如果张松还活着,受到最高标准赏赐的将不是4个人,而是5个。

  下面赵云、黄忠、魏延、孟达以及所有为平定益州出过力的人,也都会按照一定标准领到赏赐。

  富贵来得有点突然,跟随刘备一路披荆斩棘的将士们个个兴高采烈,可有人还嫌不过瘾,提出了宏伟的想法。

  据裴松之《云别传》记载,有人跑到刘备那里提出建议,说成都城里还有不少官家的房产地产,城外还有许多公家的园地桑田等,不如把这些也分赐给诸将(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分了钱不说,还要分房地产,看来富贵如毒药,可以让一个人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这种建议都会受到大伙儿的欢迎,刘备也没有马上拒绝。

  赵云听到了表示反对:霍去病当初说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的国贼何止是匈奴,还没有到求安稳享乐的时候。

  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乡,再谈享受才合适(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

  益州士民初罹兵革,遭受战乱之痛,田宅都应归还其主人,令其安居复业,然后制定差役、赋税政策,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

  

  革命尚未成功,先别谈论享受。

  哪天事业告成,一个个荣归故里,到那时再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不迟,现在还远不是时候。

  刘备有时会冲动,但他绝对不傻,他当然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只是赵云做了回恶人。

  刘备是政治家,不是经济学家,他不懂得保持收入平衡才能稳定经济的道理,花钱过于大手大脚,结果马上就遇到了麻烦。

  《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备进入成都不久,就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

  刘备搞政治行,打仗也还行,但抓经济是外行,他问诸葛亮该怎么办,诸葛亮趁机向他推荐了刘巴。

  诸葛亮对刘巴一向器重,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诸葛亮刻意保护下,并经刘备专门下达不许侵害的命令,刘巴总算躲过了一劫。

  但是,到了刘备手下刘巴并不开心,大家知道这个人脾气有点怪,而刘备又不待见这个人,加之其一向清高孤傲,尤其看不起带兵打仗的人,所以平时大家对他也不太礼貌。

  《零陵先贤传》记载,有一次刘巴跟张飞在一起,整个过程中刘巴一直保持沉默,不搭理张飞,张飞特别生气。

  这件事让诸葛亮知道后,诸葛亮专门找刘巴谈心。

  诸葛亮对刘巴说:张飞虽是武人,但他一向敬慕先生。

  主公现在聚合文武精英,共谋大业,先生虽然天性清高,但也应稍稍注意一下自己的态度(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

  

  刘巴虽然知道诸葛亮的好意,但他一贯耿介,不肯屈服: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怎能与一介武夫交谈呢(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一直对刘巴隐忍,但刘巴的这个态度让刘备越来越不舒服。

  刘备生气地对诸葛亮说:我欲平定天下,但这小子是专门来捣乱的。

  他心里的真实想法还是想去北方投奔曹操,不过是借道这里罢了,哪里是帮我成就事业啊!

  不搭理人,是态度问题,在刘备眼里,这又升级成了政治立场问题,要被刘备这么定了性,刘巴就危险了。

  诸葛亮赶紧替刘巴解释:要论运筹于帷幄之中,我远远比不上刘巴!如果论提棰擂鼓、集会军门、召集百姓这些事,那就另当别论了。

  

  干事情需要人才,干大事需要顶尖人才,在诸葛亮眼里,无论战略还是智慧,刘巴都是最顶尖的人才,是现在正需要的人。

  只要他有本事,就别介意那些琐事,对刘巴这样的人,该尊重的还是要尊重,该忍耐的还是要忍耐。

  刘备见诸葛亮如此坚持,也不好再说什么。

  刘备曾经对人说:刘巴这个人,确实才智绝伦,不过也只有遇到我才能用他,如果不是我,他难以获得任用(子初才智绝人,如孤,可任用之,非孤者难独任也)。

  

  忍这种臭脾气,也就是我了,刘备此话像是自我表扬,也像是自我解嘲。

  在诸葛亮的一再推荐下,刘备请刘巴过来商量如何破解当前遇到的经济难题。

  这是刘巴的长项,加上他来益州多时,对于本地情况比较了解,刘备提出的难题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刘巴说:容易!

  刘备问具体该怎么做,刘巴建议平诸物贾。

  简单地说,物贾即物价,平诸物贾就是平抑物价。

  当时益州经济受到的是暂时性破坏,物价飞涨,百姓怨气很大,要收回人心,就先要平抑物价。

  刘备当然认为正确,但这是目标,不是措施,刘备要的是如何做。

  刘巴提出的具体措施也很简单,铸造新的货币,一枚新货币等值百钱,然后以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贬值,一种解决办法是增加供应量以平抑物价,使商品价格回归理性。

  另一个办法是默认贬值,不增加供应量,而增加货币投放量,建立新的物价秩序。

  前一种办法解决问题比较彻底,但需要时间;后一种办法解决问题比较快速,但治不了根本。

  在当前局面下,突出的问题是钱不够用,那就干脆发行新钱,解决军用不足难题当立竿见影,刘巴的经济学是后一种模式。

  刘备采纳了刘巴的建议,下令由官府专断发行大面值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

  据南宋洪遵所著《泉志》考证,刘备下令铸造的这种新钱又称蜀钱,形制有三种:一是四铢重量、面值100钱;二是八铢重量、面值150钱;三是五铢重量、面值100钱。

  据《南史》记载,为推行货币新政,刘备下令收集旧钱和铜铸造新钱,他自己身体力行,把帐子上的铜钩都捐了出去。

  货币贬值的直接后果是现有财富的缩水,受冲击最大的是现有财富的拥有者,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财富掠夺,但由于有强力的军政手段作后盾,这一措施收效最快也最明显。

  据《零陵先贤传》记载,新措施推行后,也就短短几个月时间,财政困难的局面便被化解。

  以上就是刘备入川后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378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