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隋炀帝的萧皇后的一生 隋炀帝一生有几个女人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9-21 11:15 阅读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伽罗,生下了一子一女。

  关于探索隋炀帝的一生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探索隋炀帝的一生的这些相关资料: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

探索隋炀帝的一生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弘农华阴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569年,刚刚继承了随国公爵位不久的杨坚,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

  在这个儿子之前,杨坚已经和自己唯一的妻子独孤伽罗,生下了一子一女。

  而这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同样也是独孤伽罗所生,算是杨坚的嫡次子。

  这个男孩出生之后,杨坚给他取名为杨英。

  但是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杨坚又给这个孩子改了个名字,取名为杨广。

  相比杨英这个名字,后者显然更被后世所熟知。

  不管是杨英还是杨广,这个男孩的出生,对于当时的杨家来说,显然都算是一件喜事。

  只不过杨坚大概怎么都想不到,这个男孩的出生,日后会给杨家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带来多大的影响。

  杨广出生的时候,杨家正处于一个很敏感的时期。

  当时正是北周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期间,就在杨广出生一年之前,他爷爷杨忠刚刚去世。

  杨家的基业,基本上都是杨忠奠定的。

  杨忠早年出身底层,但是在北魏末期的那个乱世当中,杨忠靠着过人的勇武和智慧,逐渐爬了上来。

  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杨忠则是选择了西魏,并且给西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杨忠虽然半生都在为西魏征战,但是到了杨忠晚年的时候,西魏却被宇文家篡权,建立了北周。

  宇文家的篡权,对于杨家来说,原本倒也不算是一件坏事,因为杨忠本就是宇文家的支持者。

  但问题在于,北周开国之后,皇位虽然一直都在宇文家手里,可是权力却是由宇文家的一个旁系成员宇文护把持。

  对于掌权的宇文护,杨忠并不愿意依附。

  所以到了杨忠人生最后的几年里,杨忠在北周内部,基本上就处于一种‘靠边站’的状态。

  多亏了当时北周有外敌环伺,杨忠又是宇文家最倚重的一个大将。

  所以,杨忠虽然在朝堂上被排挤压制,但掌权的宇文护依然不敢太难为他。

  甚至在北周开国之后,还要给他一个‘随国公’的爵位。

  而到了公元568年,也就是杨广出生一年之前,已经62岁的随国公杨忠,终于是因病去世了。

  而杨忠去世之后,他这个‘随国公’的爵位,自然也就落到了他的长子杨坚的手里。

  而杨坚继承了随国公的爵位之后,处境则是同样非常艰难。

  一方面,杨坚当时只有28岁,自身也没多少军功和声望。

  除了他爹留下来的爵位和权势之外,自身拥有的其实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当时虽然是皇帝宇文邕在位,但权力却大都掌握在权臣宇文护手里。

  杨忠活着的时候,就因为不肯站队到宇文护那边,被宇文护排斥。

  宇文护也曾拉拢过年轻的杨坚,而杨坚也同样拒绝了。

  如今杨坚继承了爵位,成了杨家的顶梁柱,自身又没什么声望和战功。

  更要命的是,杨坚的老丈人,也就是独孤伽罗的生父,独孤信,早在十年之前,还曾经计划武力除掉宇文护,最后被逼自尽了。

  在这种情况下,杨坚但凡有点什么疏漏,犯了什么错误,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杨广出生的时候,杨家的情况大体上就是如此。

  虽然看起来是高门大户,有公爵爵位在身。

  杨坚年纪轻轻,却已经继承了父亲的权力,成了军中的实权将领。

  但实际上,当时杨家的情况,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彻底家破人亡。

  不过,杨广的出生,却似乎给杨家带来了一些好运。

  此后的十二年当中,随着时局动荡,杨家的处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首先,在杨广四岁那年,也就是公元572年。

  皇帝宇文邕发动了政变,直接干死了大权臣宇文护,彻底独掌大权。

  随着宇文护身死,一直悬在杨家头上的一把刀,终于算是彻底消失了。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宇文邕掌权之后,为了笼络下面这些将领,更是直接选中了杨坚,和杨坚结成了亲家。

  就在宇文护被杀不到一年之后,皇帝宇文邕便替自己的儿子宇文赟,向杨家求亲,求娶杨广的大姐杨丽华。

  所以,在这之后,杨广的大姐直接成了当朝太子妃。

  这对杨家来说,显然是喜上加喜了。

  非但如此,就在杨家大姐成为太子妃之后,不到两年。

  随着皇帝宇文邕彻底掌握了大权,宇文邕开始向外扩张,对东边的北齐开战。

  原本宇文邕也只是想着能够多打下一点地盘而已,没想到的是,当时北齐正是昏君在位。

  所以后来,这场接触战直接打成了灭国战,仅仅一年多以后,北周就彻底吞并了北齐。

  在北周吞并北齐的战事当中,杨坚也开始率领军队,逐渐立下了很多战功,在军中打出了自己的声望。

  此时的杨坚,终于不再是那个名不副实的‘随国公’,而是真正拥有足够的军权,成了北周内部少有的实权派人物之一。

  更幸运的是,就在北周刚刚灭了北齐不到一年之后,皇帝宇文邕突然去世了。

  宇文邕去世之后,原本作为太子的宇文赟,自然就成了新的皇帝。

  这一年,杨广刚好十岁。

  随着宇文赟继承皇位,杨广的大姐杨丽华,瞬间就成了当朝皇后,而杨坚则是成了当朝国丈。

  再加上杨坚之前刚刚立下大功,在军中也属于炽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

  所以此时的杨家,瞬间就成了整个北周高层,最有权势的家族之一。

  但是,骤然权势膨胀,对于杨家来说,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虽然杨家现在有了实权,但同时也招来了新皇帝宇文赟的忌惮。

  所以,宇文赟登基之后,对自己这位岳父杨坚,那是相当忌惮和猜疑。

  当然,宇文赟也不是只对杨坚一个人猜疑。

  实际上,当时在北周内部,还有好几个宇文家的王爷,权力和地位都排在杨坚之前。

  要论猜疑的话,宇文赟显然对那几个宇文家的王爷更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宇文赟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力清理宇文家的几个王爷,导致宇文家的宗室力量大幅衰落。

  至于杨坚,则是再次开始韬光养晦,甚至自请外调,去南方领兵对抗南陈。

  杨坚这样做,既是为了远离中枢,同时也是为了借助军队保全自己。

  但即便如此,宇文赟依然对杨家非常不放心。

  后来,宇文赟干脆荒唐地立了五个皇后,还一度要赐死杨广的大姐杨丽华。

  至于原因,只是因为杨丽华过于端庄,让宇文赟挑不出错。

  后来还是杨广的生母独孤伽罗,进宫不断给女儿求情,当众给宇文赟磕头,甚至磕出血来,这才保住了杨丽华的性命。

  宇文赟的存在,无疑成了杨家头上的又一柄刀。

  但讽刺的是,这柄刀仅仅只存在了两年之后,就消失了。

  因为宇文赟登基之后,仅仅只过了一年,就想尝试一下做太上皇,所以就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长子宇文阐。

  而宇文赟禅位之后,因为纵欲过度,过了不到一年之后,就去世了。

  随着宇文赟去世,北周的内部局面,瞬间再次大变。

  宇文赟去世后,在位的小皇帝宇文阐,仅仅只有8岁而已,根本无法处理朝政。

  宇文阐虽然不是杨丽华所生,但杨丽华作为前朝正宫皇后,此时还是可以作为太后摄取权力。

  最重要的是,就在宇文赟临死之前,杨坚匆匆赶回了京城,联合几位中枢近臣,篡改了宇文赟的遗诏,让杨坚辅佐皇帝。

  所以,宇文赟去世之后,大权瞬间就落入到了杨家的手里。

  此时的北周,宇文家的几个实权王爷,都已经被宇文赟打压得差不多了。

  而杨坚不久之前,刚刚自请外调,控制了南方的军队,北周的大部分军队,基本上都在杨坚的控制之下。

  而且,杨坚本人奉命辅政,杨坚的女儿,还是当朝太后。

  所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后的一年时间里,杨坚先是把京城以外的宇文家王爷,全都召了过来,然后解除了他们的权力。

  同时,地方实权派将领尉迟迥等人,不满杨坚把持大权,所以就起兵反抗,但是后来还是被杨坚镇压下去了。

  随着尉迟迥等人被镇压,整个北周内部,已经再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反抗杨坚篡取了。

  所以,公元581年,杨坚正式逼迫宇文阐禅位,自己抢过了皇位,建立了隋朝。

  这一年,杨广13岁。

  以上这段历史,基本上杨广只是一个见证者,基本没有参与。

  这倒也不奇怪,毕竟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杨广还只是一个小孩,什么都做不了。

  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童年经历的这些事情,对杨广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杨广的童年,亲眼目睹了宇文家是如何压制杨家。

  这让杨广明白,只有权力,才能让自己过得舒服。

  只有拥有最高权力,才能让自己更加安全。

  杨广的童年,亲眼见到了自己的父亲杨坚,是如何忍辱负重,装作对权力毫无兴趣的样子,麻痹了宇文家三位掌权者,最后成功篡权。

  这让杨广明白,做人,有的时候,必须要学会伪装。

  杨广的童年,基本上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

  自从他出生开始,他爹就已经是一个国家内部地位最高的男人之一了。

  这导致杨广从来没有接触过平民阶层,更不关心平民百姓是怎么生活的。

  所以,这些经历让杨广误以为,治理一个国家,只要管好精英阶层就可以了。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怎么过日子,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童年和少年时代,耳濡目染的这些事情,最终塑造了杨广的性格,同时也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的悲剧。

  当然,在隋朝刚刚开国的时候,这些问题还只是隐患而已。

  随着隋朝正式开国,当时仅仅只有41岁的杨坚,便打算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彻底统一天下。

  自从西晋灭亡以来,中原地区已经分裂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在这两百多年当中,中原内部虽然也曾有过数次统一的机会,比如最鼎盛时期的前秦,或者拿下关中之后的刘裕。

  但是后来,他们最后还是都错过了统一了机会。

  直到此时,杨坚又来到了这个阶段,有了统一天下的希望。

  杨坚接手的北周,不但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还占领了四川地区以及荆襄地区的一部分。

  比之三国末期,灭吴之前的晋朝,此时的隋朝只强不弱,完全有统一天下的希望。

  但同时,隋朝如果想要彻底统一天下,除了要面对南陈政权带来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北方草原上的突厥。

  当时的突厥,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随时都会威胁隋朝的北方。

  想要在挡住突厥的同时,南下灭了南陈,这个难度同样也不低。

  不过,就算难度再高,总归是有统一天下的希望。

  所以接下来,杨坚就制定了先北后南再北的策略。

  首先击退突厥,确保隋朝北线的安全。

  然后再派大军南下,彻底灭了南陈。

  等到统一中原之后,隋朝可以集中力量的时候,再去北方彻底解决突厥。

  按照这个思路,接下来的几年里,隋朝派出大军,和北方的突厥交手。

  在此期间,杨坚采纳了名将长孙晟的建议,利用突厥内部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最后把突厥给打分裂了。

  随着突厥分裂,突厥内部开始长时间内战,隋朝北线的安全,暂时无忧,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灭了南陈。

  在和突厥交手的这几年当中,隋朝其实也没忘了南方的南陈,一直不断派兵袭扰,干扰南陈的耕种时间,削弱南陈的国力。

  再加上南陈当时正是昏君陈叔宝在位期间,这对于隋朝南下灭陈,自然就更加有利了。

  所以,到了公元588年的时候,已经暂时解决了突厥的隋文帝,开始正式集结大军,准备对南陈发起灭国战。

  但到了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杨坚面前。

  到底该派谁去统领这支大军,完成对南陈的灭国行动呢?

  要知道,灭南陈和击退突厥不一样。

  一旦灭了南陈,就等于是帮隋朝彻底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中原地区两百多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不管是谁去打这场仗,只要能完成目标,注定都会名垂青史,成为一个永远被后世铭记的角色。

  同时,任何一位将军,只要完成了这个任务,瞬间都会拥有难以想象的声望,这对杨坚的皇位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所以,思量再三之后,杨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干脆直接让自己的儿子领兵,同时让那些名将去给自己的儿子打下手。

  如此一来,就算最后灭了南陈,功劳也是老杨家的,不会出现下面将领尾大不掉的情况。

  而这样一来的话,又该挑哪一个儿子上场呢?

  和其他皇帝不同,杨坚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只有独孤皇后一个妻子。

  所以杨坚的所有孩子,也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的。

  独孤皇后一共给杨坚生了五个儿子,这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长子杨勇。

  但杨勇当时已经是太子了,不可能外出领兵作战。

  所以灭南陈的这个任务,就只能交到自己的嫡次子,杨广的手里。

  就这样,公元588年,年仅20岁的杨广,率领五十多万大军,正式对南陈发起灭国战。

  正是真正的前无古人。

  在杨广之前,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任何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可以统领五十多万大军。

  哪怕是当年的战争天才霍去病,麾下指挥的其实也就几万精锐骑兵而已。

  至于几十万军队的全线出击,翻翻之前上千年的历史,也就只有那么几次而已。

  而那几次,没有任何一次,是由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统领的。

  光凭这一项,杨广就可以名垂青史了。

  不过,在这场战争当中,杨广作为统帅,发挥出来的作用其实相当有限。

  这主要是因为,杨广能够坐上隋军统帅的位置,本来就是为了挂名的。

  真正干活的,其实是下面那些隋军名将。

  坐镇中枢居中指挥的,是隋朝开国名将高熲;在前线坐镇的,是杨素、贺若弼、韩擒虎这样的顶级牛人。

  而且,当时隋军分兵八路,杨广名义上是隋军统帅,但真正归属他指挥的其实只有五路,另外三路,归杨家老三杨俊统领。

  同时,这八路大军背后真正指挥的,是坐镇京城的隋文帝。

  至于杨广的工作,基本上就是高熲给他出主意,然后他把命令写出来,盖上自己的章,下发到下面的军队就可以了。

  最重要的是,隋朝之后的唐朝,史官对杨广的评价很低。

  所以很有可能在写历史的时候,也故意抹去了一点杨广的贡献。

  这就导致历史上出现了有趣的一幕:杨广作为一个全家统帅,统领五十万军队南下灭陈,最终成功。

  但是在整个战争过程当中,那些名将打得很出彩,杨广本人却好像是一个打酱油的。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一年之后,在隋朝的全面碾压之下,南陈终于被彻底吞并了。

  21岁的杨广,完成了一个前无故人的壮举。

  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些事情,哪怕杨广就此躺平,杨广这个名字,也可以出现在古代军事史上,并且成为军事上最闪耀的一个名字,未必比霍去病这个名字逊色。

  但问题就在于,杨广不想躺平。

  有时候,不想躺平,也是一个麻烦。

  当杨广灭陈归来,再次站到朝堂上的时候,杨广看着站在自己前面的那个人,忽然觉得越看越生气。

  站在他前面的那个人,是他的大哥杨勇。

  对于杨勇,此时的杨广很服气。

  历史上真实的杨勇,其实更像是一个文艺青年。

  他喜欢诗文,太子府内招揽的也都是一些文学愤青。

  至于政治上,杨勇其实并没有太多作为,而且他似乎也不喜欢政治。

  相比之下,杨广就截然不同了。

  年轻的杨广,才华横溢,在诗文上极具才情。

  他写出的‘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那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在军事上,杨广前无古人,二十岁便一统天下。

  在政治上,杨广积极进取,政治眼光和手段,都比杨勇强了太多。

  但问题是,就是因为杨广晚生了几年,所以他就当不上太子。

  嫉妒的种子一旦种下,迟早会生根发芽的。

  如果杨广没有灭南陈的贡献,或许还不会想到去夺嫡。

  但恰恰是灭了南陈之后,这份功劳让他的地位迅速提升,野心也极度膨胀。

  所以,灭了南陈归来之后,杨广开始打算夺嫡了。

  但是,想要和自己的亲大哥竞争,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能决定谁当太子的,只有他爹杨坚。

  而杨坚本人,当时显然不想让杨广做太子。

  按照杨坚的规划,长子杨勇未来会继承国家,去做那一代仁君。

  至于次子杨广,则是会走扬鞭大漠,留名青史的名将路线,成为一位千古名将。

  这个安排,本该是最完美的结局。

  但问题在于,杨广不愿意接受。

  杨广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呢?

  因为少年时代,他耳濡目染的,就是那些权谋宫斗。

  他知道,只有绝对的权力,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他更知道,如果将来真的是由杨勇即位,而自己成了所谓的‘千古名将’,最好的结局,也是自己打遍天下之后,被自己的亲大哥猜疑,然后软禁京城,再也没有任何权力。

  运气不好,可能就会直接被杀了。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自己去做皇帝。

  只有自己做了皇帝,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杨广开始发挥自己善于伪装的特长,将自己尽量伪装成父母最喜欢的那个孩子形象。

  在军事上,杨广此后多次率军出征,平定江南叛乱,击退突厥的进攻。

  虽然实际工作是其他人干的,那名义上还是他统领。

  在生活上,杨广极度简朴,因为隋文帝喜欢这样。

  在私生活上,杨广只宠爱自己的正妻萧氏。

  至于宠妾之类的,杨广最多也就是拉出来凑数而已。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讨好自己的生母独孤氏,因为独孤皇后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支持者,不喜欢看儿子乱搞。

  在政治上,杨广积极进取,不但在朝堂上非常活跃,对朝臣礼让恭敬,私底下还拉拢了杨素、宇文述等一批实权大臣,积极为他谋取太子之位。

  如果不考虑后面那些事情,单从一个王爷的标准来说,杨广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王爷,他做到了古代对一代贤王的所有定义。

  这种贤明王爷的形象,往往只出现在小说当中,被后世虚构出来。

  但是在正史上,杨广做到了。

  反观太子杨勇,那就真的只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而已。

  喜欢诗文,喜欢奢华的生活,喜欢养一堆漂亮的侍妾。

  这些事情,如果单从太子身份来说,其实也不算过分。

  但是有杨广在旁边做比较,那就瞬间高下立判了。

  所以,比了快十年之后,杨坚终于觉得,还是老二杨广做太子更好一些。

  因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杨广似乎都比杨勇更适合继承皇位。

  就连作为生母的独孤皇后,同样也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公元600年,杨坚正式下旨,废黜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随着杨广被立为太子,朝野上下很快就是一片赞誉声。

  因为所有人都相信,杨广未来一定是一个好皇帝。

  至于杨广后来做的那些事情,当时没有任何人能预判到。

  如此,又过了几年,独孤皇后去世,隋文帝杨坚也逐渐病重,杨广即将接班。

  但接下来发生的,就是一个千古之谜。

  据史书记载,杨坚病重的时候,杨广作为太子,自然要在旁边侍奉。

  不过按照宫里的规矩,晚上太子是不能留在杨坚身边的。

  而在杨坚病重的那个夜晚,杨广为了了解情况,曾经写过一个小纸条给里面的人,想要问问杨坚的情况。

  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这张纸条,莫名其妙地传到了杨坚的手上。

  没有人知道,杨坚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

  有可能是弥留之际,脑子清醒了很多,意识到天底下不可能有这么完美的太子。

  也有可能是,杨坚误以为杨广见到他病重,忙着篡位。

  而且据说当时杨坚身边有一个宠爱的陈夫人,这个陈夫人还说杨广轻薄了她。

  总之,拿到这份小纸条之后,杨坚忽然下令,要召回杨勇,改立杨勇为太子。

  但是在之后,在杨坚病重的深夜,杨广麾下的心腹大臣张衡,进入了杨坚的寝宫。

  然后,天亮之后,大家发现,杨坚死了。

  没有人知道,杨坚到底是病死的,还是被杨广派人弄死的。

  所以这件事,后来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而在演义小说当中,杨广则是彻底背上了弑父的黑锅。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在这之后,杨广确实继承了皇位,成为了隋朝新的皇帝。

  望着下面跪服的大臣,杨广忽然觉得雄心万丈。

  从这一刻开始,这个国家是我的了,我可以随意施展我的政治抱负了。

  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本来是一件好事。

  但坏就坏在,杨广想要随意施展。

  所以接下来,局面就开始逐渐失控了。

  杨广刚即位的时候,从他爹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极为富庶的隋朝。

  隋文帝不光生活简朴,在治政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在他二十多年的治理下,隋朝不但统一了天下,而且还攒下了非常雄厚的家底。

  杨坚一代人,几乎就完成了当年汉朝文景之治两代人的积累。

  但问题在于,杨广太能败家了。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杨广先后上马了好几件超级工程。

  比如开创科举制,迁都洛阳,在各地建造宫殿,修造大运河,多次出巡,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

  这些事情,不管是哪一件单拎出来,都是对国家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当这些‘好事’全都聚在一起,老百姓就受不了了。

  对于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杨广身上最大的争议焦点,就在于此。

  杨广本人做的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开创科举制,可以打破世家大族对上升通道的控制;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修造大运河,可以沟通南北,确保以后不会再出现南北朝那样的历史;多次出巡,可以更好地知道国家的情况;征讨突厥、吐谷浑、高句丽,那是因为他们确实威胁到了隋朝的边境安全。

  毫不客气地说,为什么后世上千年的历史,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南北朝这样的历史?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杨广这里,在于杨广开创了科举制,以及大运河的完成。

  光是这个贡献,就大的难以想象了。

  就连最为后世争议的大修宫殿,其实也不全是为了享受。

  杨广建造的这些宫殿,本身也是一座座战争堡垒,每一座宫殿当中,都留有大量的武器装备,随时可以使用。

  这些宫殿,其实也是在强化隋朝的统治。

  但同时,当这些事情,全都在短短六七年之内做完,那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了。

  后世的历史爱好者,或许会对杨广存在争议,但对当时的隋朝百姓来说,恐怕就不会了。

  因为杨广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隋朝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暴跌,甚至连吃饭都吃不起了,还得被拉去当壮丁。

  不是去挖运河修宫殿,就是去外边打仗。

  对于隋朝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杨广那些超级工程,根本就是噩梦。

  至于那些工程对后世的意义,就算再大,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其实也没什么意义。

  老百姓想要的,其实只是一个丰衣足食而已。

  当对这一点,杨广不懂。

  因为杨广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

  在他的世界观里,皇帝才是最重要的,手里有了权力,下面的人就得为他服务,去实现他的野心和理想。

  至于百姓,他们生活得怎么样,和自己有关系吗?杨广甚至曾经偏执地认为,隋朝的人口还是太多,最好减员一多半之后才合适。

  所以,杨广登基七年之后,经过连续数年的压迫,隋朝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个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大乱子的临界点。

  如果杨广此时及时收手,或许还没什么问题,但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杨广偏偏选择继续行动,选择从全国征调了上百万军队,去征讨高句丽。

  结果,征讨高句丽这件事,彻底成了压垮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杨广率领百万大军,连续三年在辽东地区作战的时候,已经饱受摧残的中原百姓,趁势揭竿而起。

  最开始的时候,隋朝还能轻易镇压这些农民军,杨广也没把这些问题放在眼里。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杨广征讨高句丽的第二年。

  这一年,就在杨广在前线和高句丽死磕的时候,杨广身后负责后勤补给的隋朝大贵族杨玄感,忽然发动了叛乱,企图彻底截断杨广的归路,改朝换代。

  可惜因为杨玄感指挥失误,最后还是被杨广平定了下来。

  如果杨玄感成功了,后面或许就没那么多事情了。

  杨玄感的起兵,导致杨广在前线的战事彻底崩溃了。

  再加上杨广本人指挥能力确实不强,当他真正独立领兵的时候,问题就凸显了出来。

  所以,隋朝上百万的精锐,最后都折在了辽东。

  而当这上百万的精锐,全部折损干净之后,杨广就再也压不住国内的农民军了。

  此后的几年里,各地农民军起义越来越多,隋朝的统治开始全面崩坏。

  最后,杨广不得不选择离开长安,带着最后一部分精锐,前往扬州地区,打算依靠最后一部分精锐,偏安江南。

  如此,大业十二年,杨广离开了长安,前往扬州。

  而随着杨广本人离开长安,隋朝在北方的统治,开始彻底崩溃。

  同时,在这之后,起兵造反的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军,而是各地的隋朝贵族或者官员。

  尤其是到了大业十三年的时候,这一年,很多隋朝末年的割据枭雄,比如李渊、刘武周、薛举、萧铣等人,都开始陆续起兵。

  随着这些人逐渐起兵,隋朝彻底没希望了。

  因为之前杨广统治天下,依靠的就是这些人。

  如今百姓反对他,这些官员也反对他,杨广已经等于是走到了穷途末路,再也没有任何希望了。

  到了大业十三年年底,杨广还能控制的,就只剩下了洛阳地区,以及江都地区而已。

  而当时间来到大业十四年之后,在扬州地区的禁军当中,开始流传一个传言:大家传闻,杨广似乎不打算再回到长安,而是想要永远留在江都。

  对此,下面的士兵几乎都不支持,因为大家都是关中地区的人,如果永远留在江都,就等于是大家要彻底告别家人和朋友。

  所以,在这之后,禁军当中陆续出现逃兵的现象。

  一些高层将领,甚至打算直接洗劫江都,然后带着扬州地区的财富,返回关中,再也不管杨广了。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名叫宇文智及的奸臣,站了出来,撺掇禁军的几个统领造反,并且提议,让自己的大哥宇文化及做带头人。

  在宇文家兄弟的撺掇下,最后,禁军放弃了洗劫江都,而是打算直接发动政变,干掉杨广。

  于是,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初十。

  在那个深夜,禁军忽然发动了叛乱。

  杨广本想换上衣服逃走,但是却被禁军堵住。

  此后,杨广要求自己饮毒酒自尽,但是几个禁军头领却拒绝了他的要求,而是直接将其勒死。

  就这样,一代暴君杨广,最终死于三尺白绫。

  而随着杨广身死,隋朝也就彻底亡了。

  这就是杨广的故事。

  或许,一直到死,杨广都没能想明白,为什么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工作,最后所有人却都要反对自己?

  杨广大概永远也不明白,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从来不是一两个人,或者少数高层大臣,而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百姓,那些似乎一直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

  和杨广这位皇帝相比,老百姓其实才是隋朝真正的主人。

  以上就是探索隋炀帝的一生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87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