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为什么会科举不顺,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
关于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为什么会科举不顺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为什么会科举不顺的这些相关资料:
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为什么会科举不顺
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为什么会科举不顺?戴震二十九岁始入学为秀才,后来变成大龄青年,到四十岁才乡试中举,但是以后六次入京会试均不第,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命运吧。
在当时以科举为正途出身,是普遍的社会心理,而未能入翰林院,对于众望所归、久负盛名的戴震无疑是一个实际矛盾。
戴震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次会试不第,往山西布政使朱珪处,被聘修《汾州府志》。
曾为汾阳人王辑五做墓志铭,在墓志中借题发挥,写出科举制度流弊并表达自己的感慨,其流弊,苟焉皮傅,剿说雷同。
学不一二年,目不睹全经,掇拾巍科高第,不必素所蓄积也。
故不见师友之盛如古昔,岂非徒趋利禄,加以得之固易哉。
……士之贵学,岂如是而已哉。
他指出科举之士,掇拾科名,争趋利禄,往往是没有实学的人。
当在此时。
由于会试屡次不中,又不能放弃这一途径,戴震从四十一岁到五十五岁,一再往来南北。
四十一岁时,戴震在京,段玉裁相从讲学,后致函自称弟子。
这年会试落选后,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丰县境),曾作《凤仪书院碑记》,又提出通经致用的理论。
他说:夫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
故用经义选士者,欲其通经,通经欲纯粹其材识,然后可傅之化理斯民,克敬其事,供其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他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书》一百一十一卷,后未克竣事。
此书清稿,据段玉裁记,一藏曲阜孔府,一藏直隶总督周元理家。
周之甥婿据戴书删削,易名《畿辅安澜志》,冒名缮写进呈,由武英殿刊印。
又今徽州文化馆尚残存《直隶河渠书》的抄稿若干。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戴震会试落选,往山西修《汾州府志》,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不第,在山西修《汾阳县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戴震五十岁时,自汾阳入京,会试又不中,往浙东主讲金华书院。
《孟子字义疏证》的初稿《绪言》即作于是年。
翌年,继续在金华讲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秋天,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以纪昀、裘日修之言,向乾隆帝推荐戴震,特召入京为四库馆纂修官。
五十三岁,戴震第六次会试又不第。
由于其声望,奉乾隆帝命,与录取的贡士一同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仍从事四库全书的编纂。
在四库馆中,戴震作出不少成绩,从《永乐大典》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仪礼集释》厘订为三十卷。
张淳的书,朱熹曾说永嘉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的《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等大部世无传本而散见《永乐大典》各韵部,经戴震辑出列入四库全书,各加案语,写成提要。
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分别经、注,并归纳出三种原则,订正经、注之互伪。
《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较胜各本,又有郦道元《自序》,他用以校勘通行本,凡补其缺漏者2128个字,删其妄增者1448个字,正其进改得3715个字。
该校本颇获乾隆帝的嘉赏,当戴震把它进献给他后,乾隆亲撰御诗褒扬说:悉心编纂诚堪奖,触目研摩亦可亲。
设以《春秋》素臣例,足称中尉继功人。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利用藏书条件,凡是天文、算法、地理、文字声韵等各方面的书,均经其考订,精心研究、全力以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二十七日殁于北京崇文门西范氏颖园,年五十五,可说是以身殉职。
他的弟子段玉裁言谓先生鞠躬尽瘁,死于官事可也。
纪昀有诗怀念:披肝露胆两不疑,情话分明忆旧时。
洪榜为戴震写行状称: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
卢文弨为《戴氏遗书》作序,称:吾友新安戴东原先生,生于顾亭林(顾炎武)、阎百诗(阎若璩)、万季野(万斯同)诸老之后,而其学足与之匹。
精诣深造,以求至是之归。
胸有真得,故能折衷群言,而无徇矫之失。
王昶后来为戴震作墓志铭,钱大昕后作《戴先生震传》详细记录了戴一生行谊及学术成就。
戴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此皆其弟子也。
以上就是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为什么会科举不顺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7359.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