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古代琵琶弦是什么材料 古代琵琶琴弦是什么做的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8-08 17:55 阅读

  古代琵琶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关于古代琵琶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古代琵琶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的这些相关资料:

古代琵琶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古代琵琶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

  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

  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

  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中国近代汉族民族音乐史上有海派(浦东派)琵琶、浙派(平湖派)琵琶、汪派(汪派)等多流派。

  历史沿革

  起源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

  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

  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拨弦发音。

  大约在秦朝,开始流传着一种圆形的、带有长柄的乐器。

  因为弹奏时主要用两种方法:向前弹出去叫批,向后挑起来叫把,所以人们就叫它批把。

  后来,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

  到了南北朝时,从西域传来了一种梨形音箱、曲颈、四条弦的乐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国的琵琶结合起来,改制成新式琵琶。

  在演奏方法上,改横抱式为竖抱式,改拨子拨奏为右手五指弹奏。

  经过不知多少艺术家的改进,才成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两种琵琶。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

  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

  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南朝王僧虔《技录》: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

  明帝尝引后衣乞为音乐,时杨阜在侧,问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礼岂在邪?’帝愧然缩手,后乃出。

  倾之,帝谓阜曰:‘吾知卿敬节,然诚因吾心虑不平,今从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见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

  可知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

  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

  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

  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

  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

  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发展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

  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

  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

  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

  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

  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

  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涌出了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另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

  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唐太宗最看重为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康昆仑号称琵琶第一手,段善本则是有名的佛殿乐师,后与康昆仑琵琶比赛后,进入宫廷成为皇家乐师。

  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在唐代的文献记载和诗词中,有许多描述琵琶音乐的精采篇章,说明那时的琵琶演奏技巧已有很大进步,表现力十分丰富。

   [3]

  流派

  一、无锡派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

  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

  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

  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

  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采用工尺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中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

  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

  尽管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

  按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用了《华氏谱》中部分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

  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

  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

  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三、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一手之誊。

  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

  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一为先生,一为陈子敬。

  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坐,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声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概。

  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

  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擅长此技。

  陈另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一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其富有特色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四条弦、弦数变化、并四条三条二条弦、扫撇、八声的凤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四、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

  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以及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

  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

  早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变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广崇明派琵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过促。

  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

  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

  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五、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

  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中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

  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汪。

  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

  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

  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形式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一。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

  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一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

  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以上就是古代琵琶的历史是什么样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27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