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的为人有哪些值得赞赏之处,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寿终正寝。
关于公孙弘的为人有哪些值得赞赏之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公孙弘的为人有哪些值得赞赏之处的这些相关资料:
公孙弘的为人有哪些值得赞赏之处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西汉时期丞相,他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
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武帝一朝,一共启用过十三位丞相,七位非正常死亡,剩下的要么碌碌无为,要么战战兢兢。
只有公孙弘活得最精彩,不光有所建树,还在任上寿终正寝。
所以如果说公孙弘是汉武帝一朝最成功的丞相的话,这个评价可谓十分恰当,实至名归。
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为何如此悲催呢?原因就是汉武帝行皇权独裁,与相权矛盾很深。
这就导致丞相们要么结局悲惨(比如庄青翟、田蚡、公孙贺),要么屈从皇权,做个尸位素餐之人(比如石庆)。
越到后期,丞相们的存在感越低,末年公孙贺因为被任命为丞相,竟被吓哭了!
那么公孙弘何德何能,凭什么活得那么精彩呢?
品行好:为人简朴,不作伪,不结党营私
《史记》对公孙弘的人品,采以鄙视的立场,其实不公平。
公孙弘的为人,至少有三点值得赞赏。
生活简朴:公孙弘身为丞相,俸禄不菲,但是他躬身菲薄,所得俸禄以奉待之,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士亦以此贤之。
把钱都花在了奉养贤士身上,自己穿布衣盖破棉被。
因为过于简朴,还受到了政敌的诽谤,认为公孙弘是沽名钓誉。
不作伪:面对汲黯等人的指斥,公孙弘坦言承认自己就是沽名钓誉,并说,沽名钓誉总比不顾名誉,挥霍奢侈违法乱纪好吧?作为一名丞相,已经做到了位极人臣,如果还继续沽名钓誉,其实就已经不是沽名钓誉了,而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不结党营私:汉武帝非常反感大臣们养门客,公孙弘却例外,他在府中开东门,专门用来接待门客学士,却从来没因此受到汉武帝批评和猜忌。
原因就是公孙弘养客却不结党,更不营私。
丞相之位,本就是利益矛盾的中心,很多人就是死于此,比如田蚡、窦婴。
公孙弘能让自己置身于利益纷争之外,跟他独善其身的修为息息相关。
这是这些优良的品行,让公孙弘虽然时时刻刻处于流言蜚语之中,但是没有人能真正抓到他的短处。
情商高:善于化解矛盾,善于平息危机
历史上为何对公孙弘的人品持怀疑态度?这跟他略显圆滑的处事态度有关,缺少所谓的骨鲠之气,做人没有棱角,甚至被认为没有原则。
其实这一点,何尝不是公孙弘情商高的表现。
比如前文所说,汲黯指责公孙弘作伪,公孙弘不辩解,辩解只会加深矛盾,还容易越描越黑,坦言承认,反而让对方的大炮放了空响。
还有一次,公孙弘和汲黯面君,公孙弘察言观色,发现汉武帝并不赞同他与汲黯的提议,于是他临时改变策略,迎合汉武帝,弄得耿直的汲黯火冒三丈,当场指责公孙弘奸诈。
面对汲黯的轰炸,连汉武帝也对公孙弘的为人起了疑心,你看公孙弘的解释多技巧: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这种回答方式,看起来文不对题,其实充满技巧。
首先回避了矛盾的尖锐对抗,如果直接回击,会越陷越深,最终顶多是两败俱伤;其次,这个说法容易把汉武帝拉回对往事的整体印象,而不是纠缠于眼前一件事;再者,这种说法有划界限之嫌,将汉武帝与自己划归为知己,反而让汉武帝对自己更信任。
所以,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效果极佳: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让政敌的一发炮弹,变成了香甜的糖果,这种情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是公孙弘的圆滑,让人产生他没有道德底线的错觉,虽然屡屡让自己躲过中伤,但是诟病却愈深。
能力强:儒法结合,有建树
公孙弘此人最神奇的一点是,他从四十一岁才开始读书,之前做过短暂的吏员,人生的大多数时光,他是养猪为生。
他第一次被举荐出仕时已经六十岁,因为出使匈奴让汉武帝不满意,受到批评,回来后就辞职回家。
公孙弘的仕途,在他七十岁那一年,第二次被家乡举孝廉,入京为待诏开始。
公孙弘跟当时的儒生不大一样,他奉行的儒法杂用,以儒学为纲,以法家为用。
这种儒法结合的方式,暗合了汉武帝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虽然支持罢百家尊儒术,但是他个人骨子里行的是法家之术。
汉宣帝就曾经直言不讳,说汉武帝是王霸杂用。
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不光不利于行政,更不利于思想统一,估计汉武帝自己也很矛盾:儒家听起来那么好,我怎么感觉法家更实用呢?
公孙弘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他用儒家思想来解释法家思想,为汉武帝的法术,提供了儒家理论依据,也为冰冷的法家戴上了一顶温情的帽子。
公孙弘最早得到汉武帝重视,就是一篇对策,在策书中,公孙弘提出了和的概念,将法家与儒家以对立统一的思想糅合在一起。
比如,他讲儒家的礼仪,与法家的赏罚时,认为礼仪与赏罚既是对立的两种方式,也是统一的治理手段,礼仪服之,赏罚顺之,不矛盾,要结合使用,相得益彰。
这种观点等于为汉武帝推开了一扇窗,让他的法家手段获得了理论支持,也为儒家治国的弊端打了补丁。
技巧妙:善于处理君臣关系
公孙弘最成功的一点,在于他与汉武帝的相处之道。
伴随在汉武帝这头猛虎之侧,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作为丞相,避免不了形成相权与皇权的矛盾,犹如虎口夺食。
公孙弘怎么让汉武帝成功变成了可人的猫咪呢?
公孙弘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强谏,意见提了,接不接受在你;二是适当妥协,换取成果最大化,而不是完胜。
古人讲求的尽忠,往往要求大臣们坚持原则,自己的意见如果皇帝不接受,要坚持不懈,不能妥协,甚至死谏,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忠臣。
公孙弘不是,他认为做臣子的只要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就算尽责了,至于接受不接受,那是皇帝的事,臣子不需要,也不应该强谏。
是公孙弘无原则,还是大臣们愚忠?其实都不是,帝制结构下,皇帝的个人作风,对朝政决策影响极大,大臣们该如何尽责,其实要视皇帝而定。
汉武帝很独裁,不希望跟大臣们分享决策权,他把丞相定义为执行机构,顶多是决策参谋。
在这种情况下,你跟他强谏,那就有强制分权的嫌疑,虽说骨鲠气十足,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公孙弘是不是那就那么不负责任,把责任完全推给汉武帝呢?其实也不是,他还是会采取一些灵活措施,弥补妥协的后果。
比如,汉武帝在元朔年间,发动了三场大的工程——打通西南夷、兴建沧海郡、新建朔方郡。
三大工程,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
其中打通西南夷的道路修建已经耗时六年,死伤无数士卒,沧海郡兴建两年,让燕赵疲惫。
虽然公孙弘表示过反对,汉武帝一直不采纳。
现在又要修朔方郡,公孙弘再次上疏反对。
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
发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
’上乃许之。
这就是公孙弘的沟通技巧,虽不强谏,但是会用妥协的方式,达成目的,不追求完胜,而是力求成果最大化。
假如公孙弘一味跟汉武帝顶牛,会那么痛快地答应罢西南夷和沧海吗?恐怕直接罢了公孙弘!
最成功的丞相,为何被后人看不起
公孙弘虽然事业成功,可是在历史上,对公孙弘的诋毁颇多,包括司马迁在内,史学界大多认为公孙弘是个两面三刀,明哲保身,擅长逢迎的无原则的小人,甚至是一个阴险歹毒的家伙。
笔者个人认为,公孙弘被妖化了。
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态度,就存在太多贬抑,对公孙弘这种缺少骨鲠之气的人,也是很不欣赏,乃至于鄙视。
正统的儒生们,更不接受公孙弘看似软弱,对皇帝一味奉承的做派。
再加上公孙弘的思想,是儒法兼用,为儒生们所不喜。
其实客观分析,公孙弘虽然圆滑,但作为丞相,首要责任就是协调百官与皇帝的关系,维护朝政稳定,偏激的作风,显然更不适合。
洁身自好,不结党营私,一心扑在朝政上,这样的人不应该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以上就是公孙弘的为人有哪些值得赞赏之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2131.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