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管仲在齐国为相,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变法图强,成为春秋第一霸;子产在郑国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李悝在魏国受到重用,“尽地力之教”,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吴起不但是兵神级人物,还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楚国“明法审令”,使楚国成为当时与匹敌强秦的大国;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成韩国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令诸侯不敢小觑;商鞅更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良好基础。
关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这些相关资料: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乱时代,这一时代长达五百五十年之久。
本来西周王朝是个大一统的王朝,实行的是诸侯分封制管理办法,但由于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周朝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实际统治执行力,各诸侯分裂成大小不一的国家,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这些国家互相征战兼并,老百姓苦不堪言。
所谓春秋无义战,其实战国更无义战,发生战争的原因就是赤裸裸地抢地盘,只不过有时碍于道义上的脸面,而寻找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罢了。
所谓乱世出英雄,诸子百家横空出世,纷纷提出各自的救世之道,大乱之世,竟然形成了空前的思想繁荣局面。
法家:合乎时宜
诸子百家,其实最著名的,是诸子十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而在历史舞台上最活跃的,是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和杂家,他们各抒己见,周游列国游说君王采纳他们的政治主张,其中法家提出的思想因为合乎时宜,多被各诸侯王采用。
其中管仲在齐国为相,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变法图强,成为春秋第一霸;子产在郑国将刑法铸在金属鼎上,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最有影响力的诸侯之一;李悝在魏国受到重用,尽地力之教,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吴起不但是兵神级人物,还是法家的杰出代表,他在楚国明法审令,使楚国成为当时与匹敌强秦的大国;申不害在韩国内修政教,外应诸侯,成韩国在夹缝中得以生存,令诸侯不敢小觑;商鞅更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良好基础。
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虽然死在了秦国的监狱,但他是死在了李斯的嫉贤妒能,其思想被李斯继承并在秦国实践,李斯因此成为商鞅之后秦国的法家代表,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在其他诸子百家极力向各诸侯王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不被采用时,法家牢牢占据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除韩非子被陷害未受重用外,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子产、李悝、申不害、吴起、商鞅、李斯皆受重用,并在各自的诸侯国实行变法图强。
为什么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受重用,因为他们提出的政治主张符合当时大乱的政治环境,以法治国可以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得以强大,在弱肉强食的乱世环境中先生存下来。
因时立法,因事制礼成为法家的重要特点,法家的法、术、势理论根据各国的国情,在不同的诸侯国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各自不同的效果。
其中秦国因为拥有商鞅、李斯这两位法家大家,而终得天下。
儒家:笑到最后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学术流派,同时也因为后世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笑到最后。
孔子作为儒家鼻祖,其实在当时就非常有影响力,是宗师级人物。
细想一想,孔子当官时间并不长,几个月的司寇而已,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只是一个学术流派的代表,充其量是个著名的学者、教授,但他拥有的资源,却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三千人是个什么概念,何况里面还有当时的中国首富子贡、勇士子路这样的杰出人物。
孔子带着他的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但并没有哪个诸侯王任他为相,采纳他的政治主张。
孔子之后的孟子、荀子等大家,和孔子一样也只是个学者,遭遇和孔子大同小异,政治上并不得志。
其思想虽然影响深远,但在当时,完全可以用落魄来形容,累累如丧之犬。
孔孟之道为什么不受重用,因为不合时宜。
当时是大乱之世,强调什么礼,什么仁以及三纲五常是没有市场的。
诸侯想的是如何富国强兵,不被其他国家兼并,孔子那一套对诸侯王来说,恰恰是道德枷锁,谁会想给自己套上道德枷锁呢?但儒家学说在当时也有用处,就是给别人套上道德枷锁,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
儒家学说虽然是乱世不被采用,但在大一统的王朝里,却是最好的统治工具。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候,经过儒者董仲舒提出,立即被皇帝采用,成为影响中国长达两千年的思想工具,直到现在还产生广泛影响。
孔子大概也不会想到,他在死后能留下这么大的名声,超过春秋战国时期名声的百倍千倍。
道家:哲学之宗
道家因为信奉无为无不为哲学,不管是创始人老子,还是随后重要传承人庄子以及庚桑楚、关尹、列御寇、杨朱等人,并没有象孔子、孟子、墨子那样周游列国推广他们的学说。
所以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挺另类的群体。
他们应被归于隐士一类,不管是在深山还是在闹市修行。
虽然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不争,但道家却因为其深邃的思想而成为哲学之宗,没有哪个门派敢小觑道家。
有的君王也想用道家为相,比如楚国曾想聘用庄子,但庄子拒绝了楚王的要求。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也只是个图书馆馆长,并没有在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
在那个大乱之世能够活得好好的,处事不惊,从一个侧面说明道家的高明之处。
道家的老子、庄子是那个时代的圣人级人物,不管外面如何乱,我自心静如水。
所以孔子将老子比喻成龙。
但可以想像,在大乱之世,诸侯们是不会采用道家思想治国的,毕竟诸侯王们都是俗人,哪会无欲无求?如果无为而治,很可能第一个被灭国。
因为周边都是虎狼,哪能容许这样的国家出现。
何况贪婪的诸侯王们,也修不成这样的心态。
但道家的思想,却在汉朝初期得到应用。
汉朝建国以后,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尽量少扰民便派上用场。
黄老哲学被汉初的帝王接受,并产生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道家思想不被君王采用,是包括老子在内的圣人深以为憾的。
老子虽然想得开,但他西出函谷关,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
墨家:维和部队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活跃的一个学术流派,非儒即墨是史书对墨家当时活跃度的极高评价,但遗憾的是,墨家思想并未被各诸侯国的君王们采用,所以墨家发展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民间组织。
孔子只是学生多,但并未形成组织。
其他流派虽各有代表人物,但也都是单兵作战,没有哪个流派象墨家一样,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形成组织实践他们的理论。
墨家思想包括兼爱、尚贤、尚同、非攻、非命、尚力、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等,充满了现代社会的光辉。
兼爱思想不就是博爱思想吗?尚力思想竟然认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和现代不劳动者不得食异曲同工;尚贤不就是任人唯贤吗?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了当时的宗法世袭制;尚同则闪耀着人人平等思想的光环,节用、节葬不就是移风易俗吗?非命不就是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吗?非攻不就是爱好和平,派维和部队制止不义之战吗?假使墨子的思想被中国过早地采用,而不是儒家思想,很有可能历史的走向会发生改变。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迈入现代民主社会不是不可能。
但历史不容假设,墨子思想虽然影响很大,但并未在政治上受到各诸侯国重视。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墨子门派充当了民间维和部队的作用,并制止了不少战争。
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墨子的思想被弃,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兵家:将星闪耀
和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等学术门派比,兵家是在大乱之世应势而生、研究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一家。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家的思想,是以战止战,靠取得战争的胜利来救世。
和法家一样,兵家因为合乎时宜,成为各国抢夺的人才。
如果说法家是诸侯王们依靠的文才,兵家则是诸侯王们依靠的武将。
诸侯国的强大,莫不伴随着兵家攻城陷阵的身影。
春秋战国时期是将星闪耀的年代,自兵家鼻祖姜子牙以后,孙武、伍子胥、先轸、司马穰苴、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廉颇、田单、乐毅、庞煖、王廖、兒良、魏无忌、赵奢、李牧、白起、王剪、蒙恬乃至秦末汉初的张良、韩信,都是不世出的将才。
其中孙武、孙膑、尉缭、司马穰苴、吴起等人不但能打,还创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军事理论,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兵法成为后世传承的经典著作。
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都因为拥有不世出的将才而称霸诸侯。
名将之间的对决,令人叹为观止。
后世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这些名将,各有特色,在各自的国家,为保家卫国或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兵家虽然是战争中的主角,但兵家的思想,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发动战争,甚至不主张战争。
战争是术,是为政治服务的。
战争的胜利,达到的是政治目的。
掌九法九伐,以正邦国、兵者,所以禁暴静乱者也、动之以仁,行之以义,故能诛暴静乱,以济百姓,我们从兵家的思想中,读到的不应只是鲜血,而是鲜血映红的朝霞。
纵横家:外交鼻祖
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王诩,王诩的两名得意弟子一名苏秦,一名张仪。
这两个人却持相反的外交路线,苏秦主张合纵,他成功说服除秦国以外的六国国君,佩挂六国相印以抗强秦;而张仪则是连横路线的支持者,辅佐秦王采取各个击破、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付六国。
纵横家都是说客,谋略出众,苏秦和张仪虽然持不同的路线,但在他们在位的时期,都取得了非凡的外交成就。
纵横家堪称是外交界的鼻祖级人物。
纵横家和兵家一样,只不过兵家的阵地是前线,纵横家的阵地是外交战场。
纵横家说不上有什么济世安民之道,但纵横家却是外交路线维护国家利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苏秦佩挂六国相印时,六国是不怕强秦的。
如果苏秦长期执政,六国抱团取暖,则秦国统一六国的霸业难成。
张仪是在苏秦去世后,才辅佐秦王远交近攻连横成功的。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现在的爱国情结,基本上各诸侯国在各国招揽人才;而各国的人才也并非一定要报效出生地所在的国家,而是哪国重用他,就上哪国报效去。
秦国最后的成功,重用外国客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没有爱国情结,所以苏秦才能佩六国相印。
六国国君也敢于将相印交给苏秦这个外国人。
纵横家的谋略,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后世的说客,大多是习得纵横之术。
后世的外交领域,隐隐都有纵横家的影子。
杂家:兼收并蓄
提起杂家,不能不说一说吕不韦。
吕不韦当了秦国的相国后,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将诸子百家的故事和学说融汇贯通,写成了一本著作叫《吕氏春秋》,因此吕不韦成为杂家的代表人物。
杂家虽然没有自己的学说,但由于他整合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所以得以自成一派,用于治国,事半功倍。
杂家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虽然没有发明专利权,但运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吕不韦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之一,他做生意竟然做到了国家层面,在赢子楚落难时投资,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依靠子楚回国继位,当上了强秦的相国。
从一个商人华丽转身成为最强大国家的相国,完全依靠吕不韦独到的投资术。
吕不韦为强秦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可以算是李斯的前辈了。
吕不韦去世后,李斯等法家学派开始执政的。
除了以上的各家以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农家、名家、小说家、阴阳家、医家、方技家等存在。
许行、惠孙比较知名,他们虽各有千秋,但在社会上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环境特殊性,不管是哪门哪派,这些思想都成为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直到今天还在不同的领域影响着我们,成为中华文明基因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21988.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