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要想弄清楚其中缘由,就要先讲明白何为“奴才”、何为“臣”。
关于清朝时期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清朝时期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的这些相关资料:
清朝时期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
对清代大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达达搜探秘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清代时,为啥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
奴才和臣都有自贬之意,但在清代时,满人自称为奴才,汉人却只能自称为臣,你了解这是为什么吗?
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的都了解,面见乾隆皇帝时,和珅称自己为奴才,而纪晓岚则是自称臣。
要想弄清楚其中缘由,就要先讲明白何为奴才、何为臣。
奴才一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意指侍奉主人的仆人,是下人的专属称谓,带有鄙薄轻视之意。
臣字则源于商代甲骨文,因形如人在低头时,竖立着的眼睛,故有俯首屈从之意,后演变为官员的自称。
一般而言,臣要比奴才尊贵许多;但到了清代,情况却反过来了,奴才变得比臣更加高贵。
例如对满族大臣而言,只有四品以上的才能自称奴才,四品以下的要自称臣。
又比如清代入关以后,当局对汉族进行了强有力的打压,满族地位高贵,汉族地位低下;满族大臣才能称自己奴才,汉族大臣只能称自己臣。
为什么在清代时奴才的地位高于臣呢?这还要从宫里的奴才说起。
康熙朝时期,奴才是指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
一方面太监和宫女本就身份卑微,以奴自称无伤大雅;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贬低的方式还可以实现讨好主人的目的。
雍正朝时期,奴才一词从太监、宫女的口中跑到了一些家臣的嘴里,用以显示自己与家主之间更加亲密的关系。
因为家臣自称奴才,表明了其甘愿做主人的奴隶,供主人一生驱使。
随着自称奴才的现象越发普遍,就连皇帝也认可了这种自称奴才的自贬行为,这也导致一些大臣和嫔妃开始将奴才或奴婢作为自称。
至此,自称奴才的风气可谓是自下而上、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清代是满族统治,满臣对清代皇帝,天然就有一种亲近感。
因此满臣为表忠心,当然可以对皇帝称奴才;这也算是满臣独享的特殊恩宠。
但是,如果有汉人官员自称奴才,就相当于自抬身价。
当然,也曾有汉人大臣为向皇帝表明忠心,会以奴才自称,以求自己尽快升迁。
奴才和臣的用法,实质上是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奴化臣民的一种手段。
因此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区分奴才和臣二词的用法。
如雍正皇帝就曾在湖广总督杨宗仁的请安奏折旁边要求改称,并注明称臣得体。
又比如曾有一满一汉两位大臣共上奏折,因为满臣在前,于是称谓便成了奴才某某、某某;故后面的汉臣也无意冠上了奴才的称谓,这让乾隆大为恼火,于是下令以后再有满汉臣子同上奏章的情况时,都称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皇帝们或许是觉得,这样一一纠正大臣们上奏的称谓,过于麻烦,因此干脆下令禁止乱用奴才和臣。
在清末溥仪皇帝在位时期,清廷也推行过满汉一体臣政策。
溥仪作为一个接受了许多现代新思想的末代皇帝,他希望朝堂之上能够真正地满汉一体。
之所以强调真正的满汉一体,是因为此前清初统治者为了缓解清代入关后,客观存在着的尖锐民族矛盾,推行尊儒从文的政策。
为了争取士人阶层,清初统治者甚至祭祀孔子,修缮孔庙,开科取士,以求尽快稳定民心。
但当时施行满汉一体政策,毕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不是真正的满汉一体。
同时遗憾的是,因为从溥仪上位到清代灭亡,时间实在是过于短暂,因此这个政策其实并没有施行多久、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清王朝区分奴才与臣的称谓,利用奴才和臣内涵的亲近、疏远之意的不同,来实现奴化臣民的目的。
或许清代时期,大臣们还能因自己能有幸自称为奴才而沾沾自喜;但今天的我们在了解奴才与臣的差别后,却会为被奴化者因为跪久了而丧失自己的尊严感到悲哀。
以上就是清朝时期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9099.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