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视探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 陈寿对刘备的真实评价

来源:达达搜探索 时间:2022-06-27 12:16 阅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很多人据此认为赵云是类似许楮、典韦之流的猛士,智力较低,只能充任护卫之职,还有的网友说“实在难以想象灌、滕之流文武双全的样子”。

  关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的这些相关资料: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达达搜探秘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介绍完赵云的一生后,给了赵子龙一个总体评价: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而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又有猛将之烈四个字。

  很多人据此认为赵云是类似许楮、典韦之流的猛士,智力较低,只能充任护卫之职,还有的网友说实在难以想象灌、滕之流文武双全的样子。

  那么所谓灌、滕之徒,到底如何呢?

  先说灌婴,据《史记》记载,他是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参加刘邦军,以骁勇著称。

  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

  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

  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今江苏徐州);参加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受封颍阴侯。

  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

  吕后死,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

  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继周勃为相,次年卒。

  再说滕公,即夏侯婴。

  夏侯婴为汝阴侯,在《史记》中和灌婴同传,而位列灌婴之前。

  他在刘邦刚起兵时,就是重要将领。

  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和刘邦都是平民百姓时就是好朋友,为了救刘邦,不惜舍命吃苦头;二是刘邦举起义旗,他一心一意地跟随,直到刘邦坐了天下;三是打仗英勇,无论是抗击秦朝,对抗项羽,还是平息异姓王叛乱,都战功赫赫;四是慧眼识英雄,从刀口下救出韩信,说服刘邦放过季布,为大汉留住了建功立业的人才;五是在追兵逼近的生死关头,冒死救下了刘邦和吕雉的一儿一女,让后来的高太后感恩戴德;六是在匈奴的重重包围中,处乱不惊,使刘邦脱离险境;七是兢兢业业干好仆从,职务不高,待遇却不低;八是其后代都是盖世英雄。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除了战功卓著、功高位显之外,在一些小的方面其实是很有区别的。

  灌婴奋勇无敌,曾经数次生擒敌将,更有很多上将被其斩首,这一点是赵云比不上他的,只有黄忠可以匹敌。

  而若论文的方面,则黄忠却远远不及夏侯婴,只有赵云与其相类。

  在《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中,有如下记载,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就是说,韩信在还是无名小卒时,在夏侯婴手下当差,犯了死罪,而夏侯婴慧眼识珠,不仅饶了韩信,还向刘邦举荐他,然而刘邦看不出韩信的真是本领,只是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任用韩信为治粟都尉,大概是类似于把头颅借给曹操的那个仓官的角色吧。

  后来,韩信又认识了萧何,萧何屡次进谏,汉王才终于拜韩信为将,开创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

  这个夏侯婴,识人的本领,看来至少是和萧何在一个档次的,远远高过刘邦。

  而在《季布栾布列传》中,则记载了如下故事,更可以看出夏侯婴的性格。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季布[1]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

  季布答应了他。

  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

  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

  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

  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

  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

  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朱家为什么选中夏侯婴来看这件事而最终成功呢?就是因为夏侯应具备三个优势:第一,夏侯婴得到汉王的充分信任,敢于去向刘邦求情。

  如果换成萧何,只怕会让刘邦有施恩聚众的嫌疑。

  第二,夏侯婴对事情有非常强的洞察力,能够看透此事对于汉朝天下的重大隐患,会足够的重视此事。

  第三,夏侯婴具有一定的口才,能够说服刘邦,收回成命,赦免季布。

  看来,夏侯婴确实是一个文武全才,而绝非粗莽庸碌之辈。

  夏侯婴不仅文武全才,而且对刘汉还立有一件奇功,是任何人所不能替代的。

  那就是在刘邦兵败彭城后,逃难之中遇到了刘邦的两个儿子,夏侯婴立刻将两个孩子抱上车,当时驾车的马快要跑不动了,而楚军在后面追的很急,于是刘邦就将两个孩子从车上推了下去,夏侯婴又赶紧将他们抱上来,连续几次这样,到后来两个孩子抱住夏侯婴的脖子,才检回了两条小命,而其中一人就是以后的孝惠文王。

  这一点,则更是除了赵云以外,任何一个武将所比不上的。

  再查阅《史记》,汉初的功臣之中,排位基本为:萧何、张良、韩信、曹参、周勃、陈平——此六人均为单独列传——而后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同传。

  就是说,夏侯婴和灌婴在武将之中,仅仅次于韩信之流,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武略自不必说,就说文韬,这两个人都官至丞相、太仆,参与国家废立之事,这样的地位、功劳、才能和见识,岂是典韦、许楮之流所能望其项背?怕是文远、子孝之属,还要稍逊三分吧。

  穷三国一世,能担当灌、滕之徒四字的,也是凤毛麟角。

  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看《三国志》中的《赵云传》,就会发现,其中对赵云的记述非常简略,只有区区150字左右,远不及三国同期的其他名将详尽。

  那为什么陈寿要将灌、滕之徒这么高的荣誉称号加给赵云呢?我认为应该是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他的功绩和官职虽然不如关张马黄四人的,甚至也不如后来的大将魏延,但除了这五人,其他人的功绩却是远远赶不上赵云的。

  之所以《赵云传》中的记述相当简略,并非赵云没有上乘表现,仅仅是因为陈寿著《三国志》时,对史料的取舍极为严格,所有不能得到证实的史料都弃而不用,所谓宁缺勿滥,所以在《赵云传》中仅仅写进了能够查实的几件事。

  比如在攻打益州时,表现非常出色的黄忠,陈寿的记述也非常简略: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而并没有记述黄忠如何陷阵杀敌。

  而对赵云的记述则是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

  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

  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则说明赵云是诸葛亮手下的主要将领,并立有战功——益州不是赵云和魏延两个人攻下来的,先后数年,大小数十仗,其他的将军自然都出了大力,大都立有战功,但由于篇幅或其他的原因,陈寿都没有详尽记述,比较而言,对赵云的记述已经算是较多的了,说明在这次战役中,赵云的表现应该是比较突出的。

  而其他的战役,也是同样如此。

  第二,赵云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可能不适合蜀汉的具体情况。

  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而真定当时接近塞外,其地之人多擅骑射,赵云应该也是一样,更为擅长骑兵突阵。

  赵云到刘备手下后,就先是为先主主骑,就是说,在刘备手下统领骑兵。

  但是后来由于刘备的发展一直不顺利,在广陵与袁术作战时,竟然因为粮草不济而达到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的地步,战马自然也就全部充了兵粮了。

  而刘备到了襄阳后,由于地理和综合实力的因素,刘备也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骑兵。

  这样,赵云实际上就成为了刘备的后备人才。

  而到了蜀中后,蜀多山地,适合步兵发展,而且战马的来源也很有限,有限的骑兵又要优先给曾经指挥过大的骑兵兵团作战的马超,因此赵云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际是无兵可带的光杆司令。

  虽然如此,赵云还是偶露峥嵘,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力和再造能力。

  在蜀汉后期,赵云就不仅仅统领骑兵,而成为一个全兵种的合格统帅了。

  第三,陈寿在著《赵云传》时,虽然采用的史料非常有限,但他知道的赵云事迹其实是非常多的,但由于无法找到官方的资料来佐证,而他又非常严谨,因此只得弃而不用。

  但他在心里,对这些事迹却是认同的,他对赵云的才华、德行都是极为推崇的,而赵云的功绩之所以不显,是因为和李广一样:无功缘数奇,所以才在最后的评语中笼统的将其称为灌、滕之徒。

   而裴松之所引注的《云别传》,则是对这句话的极好的注解,这就说明,陈寿对赵云的这句评价,也得到了裴松之的认可。

  所以,不能仅凭之徒这样的字眼就简单断定长山赵子龙的能力。

  以上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56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