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外交的呢,自齐桓公首霸以来,诸侯之间对于霸主的地位可谓是摩拳擦掌,然而齐国自从齐桓公身亡后,却没能再出一个复兴霸业的国君,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人不说,国内局势又时常动荡不安,仅仅能自保,逐鹿中原成了一个破灭的梦想。
关于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外交的呢的这个问题,那么今天特视探秘为您整理了关于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外交的呢的这些相关资料: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外交的呢
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有外交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这么一群人,但那时还未曾有外交一说,他们也仅仅被称为说客,不过神奇的是,手无缚鸡之力,只逞口舌的他们,仅凭两片薄唇,竟能比得上千军万马,看看这些说客是如何挥斥方遒的吧。
一、晏子使楚、不辱王命
春秋时期,周天子影响力不足,大国诸侯逐鹿中原,小国只得俯首称臣,暗自蓄力。
自齐桓公首霸以来,诸侯之间对于霸主的地位可谓是摩拳擦掌,然而齐国自从齐桓公身亡后,却没能再出一个复兴霸业的国君,霸主的地位拱手让人不说,国内局势又时常动荡不安,仅仅能自保,逐鹿中原成了一个破灭的梦想。
继齐桓公后又过了好几代,齐景公即位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景公也基本成熟了,政治经验日益丰富,在一批忠贞之士簇拥下,齐景公为重复霸业,制定了联楚抗晋的策略,晏子使楚的经典故事便是就此开始的。
所谓弱国无外交,为了抗衡晋国,晏婴受命出使楚国,但此时的齐国是桓公百年之后的齐国了,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而楚国作为新贵,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以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甚。
在楚强齐弱的态势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受到楚王三番戏弄嘲讽,然而晏子面对楚国故意引他从狗洞入城、刁难齐国无人、故意找来一个犯了盗窃罪的齐人的戏弄,以使狗国者从狗门入、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既回应了楚王无礼的刁难,又维护了自身与本国尊严,一番争辩下来,楚王不得不认输,赔笑说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夜缒而出、智退秦师
晏子使楚,虽是楚强齐弱,楚王有盛气凌人之势,然而齐国作为临海大国,趁鱼盐之利,雄风犹存,在诸侯争霸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朝楚暮晋的郑国却没有这么好的命,昔日晋楚争霸,郑国站错了边,城濮之战中楚军大败,援助了楚国的郑国预感大事不妙,妄图与晋国修好,晋文公倒也大度,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看似两个重修盟好。
然而还未等郑国高兴太久,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事实证明弱国无外交,盟约不过是一纸空文,为求和,年迈的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入秦。
秦国答应晋国一同攻郑不是没有道理的,晋国与楚国争霸实则是争夺对外扩张的机会,秦国也要争霸,也要对外扩张,不属于两国同盟的郑国便是最好的筹码。
而且秦晋素来交好,郑国既然无礼于晋,作为晋文公的老丈人,秦穆公也不会袖手旁观,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发兵攻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见秦穆公后,以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等说明亡郑、利晋之弊,最终使得秦穆公与晋文公双双退兵,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得以广为传唱。
三、横成秦帝、纵则楚王
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战国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转变成了兼并战争,强国愈强,弱国覆灭,曾经有百余诸侯国的春秋,到了战国便只剩下十几个国家。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为纵横家们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乱世搅局,他们反复无常,自己利益为大;自成两派,他们互相诘难,各有胜负;他们奔走列国,动以利害、巧辞服人,可以说是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合纵派的苏秦与连横派的张仪了。
合纵鼓吹者苏秦辗转六国,倡导合众弱以攻一强,以山川地缘、政治姻亲等原因为凭,借山东六国的合力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张,以此挽救和维护原有的均势,效果极佳。
而连横倡导者张仪也不甘示弱,看出合纵之弊后以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的连横策略拆散合纵联盟,在秦惠文王的支持下张仪继续以横强游说六国,凭借两瓣薄唇竟说服六国纷纷臣事秦国,要不是秦惠文王早逝而秦武王不喜张仪,使得六国又背弃连横盟约,估计秦国能更早统一六国了。
我国历史中有名的外交家不乏少数,能参与到同外国的交流,想必他们一定有敏捷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已经其他的过人之处。
然而国家之间的外交是危险的,稍有不慎可能会给本国带来毁灭性打击,甚至在面对强权主义与霸权政治时,他们还要竭力维护国家尊严。
想必帅气迷人的背后,是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原则的坚守,国之兴盛,与有荣焉。
以上就是春秋时期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外交的呢的全部内容,更多的有趣的文章介绍可以进入特视探秘首页。
复制或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tansuo.teshi168.com/t/15132.html
本探索知识由特视探索发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特视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